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绍贵 《老年人》2014,(11):50-50
正立冬时节话养生立冬,又称"交冬",约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左右,是一年四时八节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传统意义上的"冬"有结束之意,即进入此时节后,自然界生物活动均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在农历上习惯将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农田间农事耕作基本结束,各种农作物收割  相似文献   

2.
正四月份有两个节气日,分别是清明、谷雨。自古就有"雨生百谷"一说,此时乡间农田一片繁忙景象,反映了雨水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在清明节,踏青扫墓者人潮涌动,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和缅怀先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春天的雨季,往往会让人有春困和懒散的感觉。春寒易生"瘀"上海的国宝级名中医颜德馨教授认为"怪病必有瘀"。治疗往往从"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诗话清明     
向荣 《当代老年》2013,(4):51-51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多在农历三月(今年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公历4月4日),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到郊外扫墓祭祖,缅怀先辈。“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  相似文献   

4.
刘绍贵 《老年人》2014,(5):54-54
正立夏养生小议"立夏"是农历年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中反映四季变化的一个重要节气。其时多在阳历年的5月5日或5月6日,即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的起始之时。"立夏"前后,我国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可能尚在春季,但南方及其他大部分地区气温会逐渐升高,空气中湿度增大,万物生长繁茂,夏收夏种繁忙,人体机能活动旺盛,新陈代谢活跃,体内能量消耗加大。加之昼长夜短,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如不注意保养,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正芒种节气的养生与食疗原则芒种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时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芒种之义,一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紧迫;二指中稻、黍、稷等夏播作物正处于抢播抢种最忙的季节,故又名"忙种"。因此说,芒种是反映农业物侯现象的一个节气。此段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天多,潮湿闷热,各类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孳生快速,湿疮、湿疹、腮腺炎、水痘、肝炎、肠道等多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疾病多见。  相似文献   

6.
节气并不等于节日。虽然它们在全年生活当中都算个节点,但节日是用来庆祝和纪念的,而节气则是用来标识和照做的。当然也有赶巧到一块堆的,如岁首里的清明;也有被形容成的,如岁尾里的冬至,说是“冬至大如年”。可实际上,它们早先就是个节气。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2014,(10)
正寒露养生重敛阴寒露是全年24个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即太阳到达黄经195度之时。谓其"寒露",是指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寒露一到,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将出现霜冻,呈现一派深秋景象,南方的许多地区平均气温将不到20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能只有10摄氏度左右。此时,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燥邪当令",容易诱发皮肤及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病变。其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首先是精神调养。由于日照减少,风寒叶落,寒冷的天气容易致人情绪不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2014,(7)
正小暑养生小议小暑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意在天气已经很热,但尚未到最热的时侯。其时,太阳黄经到达105度。此段时节夏日炎炎,日盛一日,是人们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却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侯,体内的血流加快,心脏负荷大,故要注意动静和劳逸结合,护心养阳,保持平静和愉悦的心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病患者尤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在高温或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送爽,正是户外锻炼的好时节,但专家建议,入秋后的养生锻炼,最好遵循四个原则,即重收敛、主打慢、练耐寒、护好肩。敛:金秋养生重收敛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闭藏。因此,金秋的养生原则重在"收敛"。顺应节气变化,从起居方面应调整为"早卧早起",早起有利于舒展肺气,帮助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  相似文献   

10.
刘绍贵 《老年人》2014,(3):55-55
正惊蛰养生要点惊蛰是农历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时一般在阳历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之时。此节内的气候特点是天气逐渐回暖、雨水增多,春雷在南方地区开始震响,躲在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或昆虫随着气温的回升和春雷的响声,会逐渐苏醒外出活动。不过,此段时间尚处于乍暖还寒之际,南北东西各地气温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1.
刘绍贵 《老年人》2014,(1):55-55
正古人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了天气变化,形成了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预示着气候变化,告诉我们应该适时养生,通过饮食调节身体,以更好适应新节气。从这期开始,本刊特别约请刘绍贵教授对各个节气阐释不同的养生观点,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希望能对读者朋友的自我保健有所裨益。——编者  相似文献   

12.
刘绍贵 《老年人》2014,(8):53-53
正立秋养生要点立秋是四时八节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气,此时太阳黄经已到达135度。其时,高热气温虽不一定马上下降,可能还有"秋老虎"发威,但终究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为阴盛。天高气爽,月明风清的日子将更多呈现,许多作物成熟,人们将进入繁忙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刘绍贵 《老年人》2014,(2):55-55
“立春”养生小议 “立春”是农历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约在阳历年的2月4日前后。自秦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冬季的结束,故谓之“四时之卒始”。立春时节虽阳气渐生,万物开始复苏,生机逐日勃发,但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  相似文献   

14.
秋粥宜人     
今年9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的“白露”,白露是指地面水汽凝结为露,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俗语说“秋粥宜人”,广东省中医院药师余自强推荐一些健脾的淡粥,帮助人们清燥养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受孕,古代有“三虚”之日莫做爱的说法。“三虚”分年虚、月虚和日虚。要旨在于一年四季的养生都要遵循节气、天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绍贵 《老年人》2014,(9):55-55
正白露时节应防露防燥白露是全年24个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取名"白露",是指其时阴气渐重,凝而为露,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期间,早、晚的气温较低,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是秋天日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其时北风偏多,冷空气逐渐南下,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加快,故温度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出现夜凉白天热。且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减少,天气日趋干燥,故其养生要点是防露防燥。衣着上不要随意袒胸露体,避免寒凉之气的  相似文献   

17.
清明     
老古 《老年人》2004,(4):21-21
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之说源于夏代,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每到清明节,自古就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盛行唐宋。少儿折柳编冠而戴,意在珍惜年华。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明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汉代叫上陵,帝王要在先祖陵墓前祭祀,此后相沿成习。清明踏青于魏晋已盛,时称春禊,唐宋又叫寻春、探春。北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况。清明@老古  相似文献   

18.
今年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这是秋季的开始.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但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常有“秋老虎”出现。那么,这个季节应该如何养生呢?据浙江省黄岩中医院的陶宏英医生介绍.初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人们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重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进入立春的节气,春天的脚步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在春季养生中,提升阳气是养生的重点之一。此时的我们可以多吃些帮助阳气在人的体内升发的食物,以滋养肝脏。下面我们就为您介绍几种在春节养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对您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饮食里面加点甜春天,受阳气影响最大的是人的肝脏。肝气旺盛的人春天最容易发脾气,动不动就"怒从心头起",这种突然暴发的情绪很容易引起气血上冲,会导致血压突然  相似文献   

20.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逐渐寒冷.农谚说“霜降杀百草”,意思是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其实不仅是植物.人如果受到霜降寒气的袭击.也容易患上许多疾病.所以霜降养生一定要注意保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