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罗贤娇 《南方论刊》2011,(1):104-106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困扰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与学生.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改善教学状况,转变教学理念是关键.主要做到:重问题、而不是解释;重分析、而不是结论;重方法、而不是教条.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是体现该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从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课程建设方面,深刻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需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遵循相应的原则,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当前"概论"课中却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要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授课教师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4.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为了提升《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推进其教学改革,必须加强课内、课外和校外等教学环节的结合,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从机制上规范与保障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5.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和改革工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中宣部等相关部门的部署,不断改革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变革教学方法,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为了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和设计,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价值目标,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基础;科学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着力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践教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运用概论课所学的理论观点,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做方法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方法应做到:(1)课前设问引导;(2)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鼓励;(3)形式多样的实践。课前引导的教学方法和"课题申报—考核"的实践考核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是必然趋势。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概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整合,结合专业特点促进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将《概论》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1.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20.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