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2.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4.
质朴实在论与狭隘的科学主义--我思"索卡尔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卡尔以欺诈手法炮制的"事件",引起了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有关物理实在、相对主义真理观等问题的激烈争辩.其实,索卡尔及其科学卫士并没有真正读懂"后现代".他们在对客观实在的诠释上,因没有区分出客观世界与对象世界、真理本身的客观性与真理建构的主体性以及真理内容的绝对性与真理认识的相对性,致使这种自发生成的质朴实在论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权威依赖"——"人的依赖"社会的真理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历史"的真理,以社会历史为自己存在的历史.规定于社会的真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表达为不同的存在方式."人的依赖"社会的质是"权威依赖".在"人的依赖"社会,真理是"权威"的真理形式,"权威依赖"是真理"自已构成自己的运动"的现实性空间,"内在依赖"与"外在依赖"是真理依赖"权威"的基本形式,真理的"更替"依赖于"权威"的"更替".真理的存在依赖于"权威","权威"是真理存在的总体性尺度.  相似文献   

6.
对于被认为是符合论在当代最主要的批评者之一的真理同一论,麦克道威尔和多德等人虽然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但都认为它是自明之理。对此观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麦克道威尔关于真理同一论的思想,以及他与多德及其他一些哲学家围绕"自明之理"对真理同一论展开的争论,而意图表明,这些哲学家所提供的真理同一论都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7.
"道"与"真理"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特定现象、特定形势以及人们的某些错误认识而提出的。"不搞争论"实际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讨论的深入发展,"搞争论"与"不搞争论"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尼采所关注的"科学难题"是科学脱离生活整体而自身合法化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的成功逃避了对自身前提和价值基础的反思."科学难题"实质上与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柏拉图-基督教道 德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是禁欲主义理想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这种理想的最高形式.尼采解答"科学难题"的方案是:从艺术家的视角透视科学,从人生的视角透视艺术.尼采一方面翻转了崇尚真理而贬低艺术的哲学传统,认为贬低艺术就是贬低生命,因为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人生有着根本的亲缘性,属于生命的"形而上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作为现代性的结果的艺术只能从外部抵制科学的"野蛮化".这说明,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他触及的艺术现代性问题不可能最终协调起来,并没有真正摆脱古老的真理与艺术对立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