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忆中.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模糊的影子,很小的时候,因为他的出轨让妈妈一怒之下弃我们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厌倦了男人间那种纷至沓来如淳萍般的感情。我除了痛恨这一切,却无力改变什么。但骨子里.我是那么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情感让自己小憩。  相似文献   

2.
夏欣 《老人天地》2010,(6):46-47
去台湾旅游的动议是我85岁的老父亲提出来的。 父亲一直对宝岛台湾兴趣浓厚。这和他那一代人对1949年前后的整体记忆有关。央视4套的“海峡两岸”他是每晚必看,对台湾现实的了解远比我这个做传媒的女儿“门儿清”。前不久.见和他一起打门球的老友赴台观光,父亲很心动,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岁月     
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严厉的,管教方法也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父亲又数落我,我和他争辩,气急的他抡起棍子就教训我  相似文献   

4.
罗永昭 《老年人》2009,(6):38-38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3年多了,至今,父亲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对我的爱。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一如家乡小溪的涓涓细流,绵绵无绝期。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去年10月去世的,医生说送他终老的病是脑溢血,但我总觉得我们兄妹6个才是父亲的催命鬼。如果他不是养育6个孩子,他就不会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那铁塔一般壮实的身体就不会倒下。父亲是个苦命人。他出生在一个贫穷偏僻的山村,3岁时就死了母亲,成了没娘的孩子。家境的贫寒,严重影响了他的婚姻,我的母亲双目失明,其家世比父亲更糟。当年,母亲嫁给我父亲的目的就是找一碗饭吃。父亲用勤劳与坚忍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穿过一件完整的衣服,饥饿与寒冷是他常年征战的两大敌人。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教育     
正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方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这是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在意。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  相似文献   

7.
1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对我总是宠爱地笑,从来都不会生气。而母亲却要严厉许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那些水果味的硬糖。母亲担心我的牙齿,不准我吃。父亲就会悄悄地买回来,去幼儿园的路上,在我衣袋里塞上满满的一把。我18岁那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去姥姥家串门。二姨也去了。姨夫是生意人,当时已经有了四家不小的店面。那天姨夫请全家去饭店吃饭,席间说着新年的打算。忽然他拍着身旁的父亲说:"姐夫,你现在怎么样啊?"  相似文献   

8.
李桂芳 《老人世界》2014,(11):19-20
孙晓玲著《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中写道:“父亲按点吃饭、睡觉,身边有一个小马蹄表,生活极其规律。吃饭是为了活着,睡觉是为了休息,散步是为了保证体力。他活着是为了写作,写作也带给他快乐与慰藉……”读着不由忆起作家从维熙《孙犁的背影》一文写的:“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个大儒,又是一位‘大隐’。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儿,早就是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今年82岁,孤身一人住在乡下。偶尔接他进城,最多住一星期他就要找借口回乡下老家去。他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那片板栗林。那片有6亩面积的良种板栗林,是父亲花了20年时间开垦栽种的“养老林”。近10年来,他每年能从“养老林”获得纯收入3000元,父亲因此而成了当地同龄人中的“富翁”。如今父亲年岁已高,仍守着板栗林讨生活,做儿子的怎么忍心呢?一天,我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想接父亲进城。还未进家门,就听邻居说,父亲一大早便上山干活去了。我招呼妻子在家做饭,自己扛起一把锄头也上了山。说实在的,父亲栽种…  相似文献   

10.
方林 《老年世界》2010,(6):12-14
六旬老汉郑同金在妻子病逝3年后,与一名27岁的年轻女子结婚。女儿敏敏却认为这名女子另有所图,极力反对。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她向父亲索要母亲的遗产。父亲则认为,他给前妻治病已花去了大部分积蓄,仅存的10万元是他的养老钱,不能“分”给女儿。父女俩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你起诉我,我起诉你。2009年12月11日,法院判决父亲郑同金返还女儿敏敏诉求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偏心的父亲     
黄邦寨 《老年世界》2007,(16):31-31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就记着我的瘸子父亲从来都偏心同样瘸拐着脚的大哥。 大哥是六岁入学,我到八岁才进学校的大门,父亲的解释是因为家里穷。可是,母亲去街上为我买的新书包,却被父亲给了大哥,我背的是大哥换下来的旧书包,这不是偏心吗?而且我从来没有新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大哥换剩下来的。  相似文献   

12.
我说我110岁的父亲□/向宏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父亲已经110岁了,他就是老红军向多本,是我国目前健在的老红军中岁数最大的一个。他如今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履稳健。每当向人们说起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他还是那么语言流利,记忆清晰,...  相似文献   

13.
吴学泓 《老年人》2007,(11):32-32
父亲节那天,世界上最疼最爱我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我的父亲。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温和的“两面”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凡家里好吃的、好穿的,父亲总是要我让着年长我10岁的哥哥。别人家的满妹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我们家例外。那时,父亲的心思都放在哥哥的身上,父亲的儿子情结,让我妒忌和愤怒,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株长在田间地头的狗尾巴草,被父亲完全遗忘了。  相似文献   

14.
老父亲终于迈过了年关。卧床半年有余的父亲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虽有专门的护工护理,但透过他那已成了黄褐色的白眼球、努力向外看的目光,我不忍拒绝每天的迎候。那目光没有了我记忆中的光亮、深邃和穿透力,更没有我曾在人生重大转折时,依赖和看到过的那透出的勇气、胆略和气魄。然而,这真真切切是我的晚年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年礼     
新年伊始,屋外白雪皑皑,寒气袭人。我躺在床上暖和身肢,忽闻几下敲门声。门开处,只见一位架着眼镜的青年,上来与我握手。几声亲热的称呼,把我从记忆中唤醒,他是我10年前的学生。那时,我当他的班主任,对他批评得最多,也最严厉。真料想不到,在我退休几年之后,他会顶风冒雪跑来探望我。他祖籍湘南,父亲在宁乡一个煤矿做工,他是兄妹行中的老大。父亲寄希望于他,苦撑着送他读书,但又怕他疏懒成性,荒废学业,所以隔不多久便来学校问讯,要我这个班主任老师严加管教。受家长的委托,也为责任心所驱使,我不得不在繁忙中分出一线目…  相似文献   

16.
正父亲生病了。要不是我妹带着哭腔给我打来电话,我压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前一天,我给父亲打电话,他还鼓励我好好上班,不要太累。他没有告诉我的是,自5月上旬,他就感觉身体不舒服,虽然在乡里看了医生,但病情一直在加重。一周前,在外地当月嫂的我妹,考虑到家里要夏收了,就辞工回去。一进家门,她就看出了父亲的异样。二话没说,拉上父亲去了县  相似文献   

17.
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后,再回首,纷扰的往事如潮退去,岁月的沙滩上,只留下一层亮晶晶的珠贝——那是从记忆的深海里冲上来的,是我们这一路遇到的一个个人的背影。赤足走在细软的沙上,俯身捡拾一个个微小的片段,在我,是最温暖的事。我总是能从这样的回望里,获得足够多直面现实的力量。总能从渐去渐远的步履里,寻觅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在一遍遍悠长的回味中,独自微笑,或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  相似文献   

18.
游宇明 《老年人》2013,(9):46-46
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总会为作者笔下的慈父形象感动。儿子都20岁了,北京也去过好几回,可是当儿子又一次回京,父亲还要从扬州赶到南京来送他,临分别时,又撑着胖胖的身子为儿子买桔子。  相似文献   

19.
背起行囊去远行去年初秋的一个黄昏,在街头稀疏的人流中远远地看到一个背着背包急急前行的女孩,朴素的牛仔装上积了一层淡淡的灰尘,一头随意的长发在晚风中轻轻飘动……目送着女孩远去的背影,那种超然的神情从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遥望窗前第一枝新绿,真的,又想背起...  相似文献   

20.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