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世凯作为驻朝商务委员,在1887-1891年期间,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全力处理“朴定阳事件”及由此引起的中朝两国的外交纠纷.但随着对朝交涉的失利与对时局认识的深入,从1890年,袁世凯一改此前的强硬做法,用和缓的办法,对说的策略,艰难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而为中朝两国在“朴定阳事件”上的体面收场铺垫了基础.史实说明,史学界对袁世凯驻朝期间的评价并不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2.
罗雪中 《学术界》2005,(5):237-241
德国统一以后,十几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令人鼓舞的,但其水平还不太符合两国在政治上良好的互信与合作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中德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有制约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只有现在全面准确地认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特点和不足之处,才能在以后做到趋利避害,继续保持两国在各个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此,特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宫力 《学术探索》2009,(5):6-10
新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条线",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等历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思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客观估量国际局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永远不称霸。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日、中两国都曾与缅甸保持过传统友好关系,但是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后,两国对缅甸采取了不同政策,因而导致了后冷战时期不同的对缅关系格局。1988年以来,日本对缅甸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在缅甸的投资和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其一贯使用的外交工具ODA也呈下降趋势,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对缅外交受日美同盟外交、国内政治分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日本的缅甸政策定位模糊。相比之下,中国的缅甸政策目标清楚,政策执行富有延续性。在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上,中国国内各种行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并成功利用了地缘、华商网络等有利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郭传芹 《中州学刊》2012,(2):152-155
《北洋官报》的创建及其成功运作与袁世凯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从筹备创建到编辑发行乃至运营效果,袁世凯都亲自过问,《北洋官报》产生的示范效应与其亲力推动不可分割。因此,在近代官报的改革和发展中,袁世凯发挥了正面的促进作用。然而袁世凯对新闻界保持着较强的敏锐性。一方面自办官报;另一方面又控制破坏新闻媒体,对其在不同时期或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待我们就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德两国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而德国在其经合发展政策中所一贯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等 ,正是目前中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德经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 :支持经济与法律的改革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职业培训与再教育 ;保护环境和资源 ,保障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保障与抗击贫困。中德经合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及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 ,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互利友好的中俄关系 ,在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中 ,中俄两国积极合作 ,维护共同利益 ,逐步建立了新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并将越来越走向成熟 ,越来越趋于深化 ,越来越获得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纳粹党在1933年执掌德国政权后,出于对外扩张备战的需要在远东政策上对中国和日本采取"中立政策",使中德贸易迎来了繁荣兴盛的"蜜月期"。但在3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备战日渐完成和对外侵略逐步开启,德国远东政策逐渐走上了"亲日弃华"的发展道路,这一变化对作为中德关系核心的两国贸易交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德贸易在30年代后期走向衰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10.
略论明代中央外交专职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明  何兰娟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45-147,151
明朝建立后 ,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 ,外交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明朝政府在与诸番国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外交制度。通过分析明朝时期主管外交的中央机构———礼部及其下属机构主客司和行人司、鸿胪寺等的职能 ,归纳总结明朝时期的外交特色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德法两国作家—读者二元体系的内在变化,体现了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要求政治自由和社会平等的愿望,但同时也折射出两国市民阶层所处历史环境的差异。作家—读者二元体系客观反映了18世纪德法两国市民阶层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分 5个时期探讨 2 0世纪的中国外交 ,阐述的重点是国际环境变迁、国内政治变革与中国外交演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各个时期的外交遗产以及隐藏在革命造成的断裂之下的中国外交的连续性。在这一百年间 ,中国外交有两项基本任务 :2 0世纪前半叶 ,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 1 9世纪失去的国家独立和主权 ;2 0世纪后半叶 ,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 ,学习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并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回顾2 0世纪中外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外交的经验 ,将有助于中国形成成熟的现代外交。  相似文献   

13.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随着彼此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误会与摩擦时有发生,这对双边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两国互联网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对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两国政府应该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积极投入,在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拓展公共外交渠道、规范媒体、网络言论管理、重视“中国通和韩国通”等人脉资源、强化“人文纽带”等方面加以助力,打开中韩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除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传统首脑外交和经济外交之外,对印公共外交成果同样显著。随着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印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中印互信水平,加深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站在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高度,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政策,成功地开展了同美苏两国的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活动,形成了充满辩证法、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外交战略思想。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结合、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相结合、求同存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开展合作与坚持斗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于1916年10月9日成立,1918年9月底结束。中国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的主要代表者段祺瑞于1916年6月开始主政,至1918年10月10日退出内阁,在这一期间,北京政府的权柄一直掌握在段祺瑞皖系手中。寺内正毅与段祺瑞两内阁执政时间大体平行,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日本大隈内阁末期,随着列强在华的争夺,以袁世凯称帝为契机,日本对华外交开始有了较明显的转变、即从所谓“追随外交”转到“主动外交”。1916年1月,大隈内阁采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学习纲要》是现阶段中国外交理论的崭新蓝本,它建构的客观依据是国内外变化了的新情况。现阶段中国外交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时代主题的分析、世界格局的判断,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外交诉求。现阶段中国外交理论新思想包括: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1992年8月 24日中韩正式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两国在政治上,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在经济方面,两国贸易机构和贸易额与日俱增;在文化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得到了逐步的发展。中韩建交、相互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也促进了韩美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实现我们祖国的统一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是中德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国政府通过签订1921年《中德协定》,结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建立了友好、平等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德重新构建起因战争而中断的双边贸易。但此时的两国贸易已不同于之前殖民与被殖民性质的交往,体现出平等和互惠特征,并为30年代中德贸易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