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宋元时期,谭氏已成为鄂西南地区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的大姓家族,但他们在清代中后期进行的家族建构过程中普遍形成了移民认同,并在家族内部形成"六大房"、"八坪谭"、利川谋道谭氏三个不同的认同中心。虽然他们在建构不同认同中心边界的时候形成了体现相互区分的表层历史记忆,但在深层的历史记忆中,他们仍有共同的祖先认同和地域认同。从谭氏家族建构过程看,我们可以发现历史记忆有建构性的一面,也有根基性的一面。通常,在建构的历史记忆背后还有根基性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
壮族重要的历史人物侬智高,在壮族民众的祖先记忆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置.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的田姓家族与王姓家族以祖传实物和历史记忆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祖先与侬智高之间的族源关系,这是当地壮族人民英雄史观的体现.同时,这一英雄史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在此,历史记忆与英雄祖先崇拜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3.
对常遇春和常氏家族的历史我们的研究还相当浮表,许多问题只停留在常见的史传资料上.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对常氏家族与"蓝玉党"之祸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常氏家族在明初统治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悲惨结局的必然性,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政治特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汉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连城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 ,以军功著称于西北地区。这个家族在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凭借成功的姻亲关系和积极汉化的调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达到了维系家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记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若干声名显赫的武术家族在继承、传播以及整理、发展传统武术方面 ,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文从研究家族性的武术传承体系入手 ,探讨了人称中国“传统武术家族之最”的回族武术家马凤图一门的历史谱系、武术传承、马氏武艺的历史分期及其在技术上和理论上的特色等。以一家一姓传承和弘扬一个独立的武学体系 ,延续了百年之久而不衰 ,这在中国武术史上确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今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中的部分家族堂号,与其他民族及居于东南地区的回族相比,存在历史上溯期短、极少悬挂于门厅等特点。在家族堂号发展式微的今天,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仍强调家族堂号,这与家族堂号在回族间承担着承载历史、标记家族、指导婚姻等重要文化与社会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拉格 《西藏研究》2009,(4):18-21
文章通过对历史大背景的分析和珍贵史料的考述,对"卓仓"这一地名的由来进行了探讨,认为"卓仓"这一地名从最初的家族名称演变为一个族群及其区域的名称,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 ,从明初归附到民国改土归流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其家族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结合史料对鲁氏家族宗教信仰特点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其宗教信仰背后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如后藏贵族昆氏家族 (’khon)的发达与藏传佛教教派萨迦派 (Sa -skyaschool)的崛起同步一样 ,西藏东部噶斯家族 (Ga -zi)是伴随着达隆派 (sTag -lungschool)的发展而兴起的。长期以来 ,噶斯家族和达隆派一直是卫藏地方和西藏东部的一支强大势力。在这篇短文中 ,我将主要探讨藏东噶斯家族的历史。达隆派属于噶举派大家庭中的一员。支派林立是噶举派的一大特点。虽然它们在其教法上基本一致 ,但这些支派之间不仅彼此独立 ,而且互相间时有冲突。塔波噶举派 (Dvags -pobKa’ -brgyud -pa…  相似文献   

10.
壮族作家韦一凡与黄佩华的家族小说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历史的生命真相.他们笔下的女性经历了被封建男权文化建构、勇于冲出父权之塔、最后向当代城市文明迈进的生命历程,这群女性为穿越宗法家族制的历史屏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13.
从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到忽必烈称帝建立大一统的元王朝 ,人们简称为蒙元帝国。它在再造中华大一统的伟业中曾树立起一座威震欧亚的历史丰碑。长期以来 ,贬低或歪曲蒙元帝国历史地位的种种论调 ,曾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过消极和不良影响。本文在讲述蒙元帝国再造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和开创中华一体的新纪元的评论基础上 ,又从开拓疆域、促进民族融合、革旧创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建树、促进中西交流诸方面 ,深入具体地论证了蒙元帝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1):54-61,110-112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象雄十八王中最有名的当属赤威拉杰(),赤威拉杰曾是本教鼻祖幸饶弥沃的施主。象雄末代王李弥夏灭于赤松德赞时期。换句话说,象雄王朝的历史传说史可以上溯到本教鼻祖幸饶弥沃时代,象雄王朝的历史下限至少可以明确断代至赤松德赞时期。综上,象雄历史最终融化于吐蕃末代赞普残余势力的避难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ews and social character of the group of British Muslims, centred round the Woking Mosque in the perio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First World War. It argues that this group had fou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formed its own cultural community, rather than joining a pre-existing ethnic community. Second, it espoused an orthodox but modernistic Islam, influenced by—while not sharing the distinctive doctrines of—the Lahore Ahmadiyya. Third, it faced a leadership problem. Other than Khwaja Kamal-ud-Din (who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group's early days, and who was a leading member of the Lahore Ahmadiyya, but had been given a specific brief not to spread their distinctive doctrines), the group was in many ways thrown upon its own resources. Here, Marmaduke Pickthall—subsequently the author of The Meaning of the Glorious Quran—played a major role. But while he had good colloquial and subsequently classical Arabic, his knowledge of Islam was largely self-taught. A final problem here was po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group attracted some converts—including Lord Headley—who exercis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because of their social standing, but whose knowledge of Islam was limited.  相似文献   

16.
明代吐蕃十八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沐 《西藏研究》2010,(2):16-25
"西番十八族"曾长期活跃于宋、金、元、明等朝,是甘、青、川地区著名的吐蕃大族,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宋、金、元、明时期的十八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十八族是指具体的18个部落;广义十八族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源于吐蕃六大姓氏之一的"董氏族姓".元代十八族与岷州包家族有密切关系.岷州包家族原本是秦州近边的丁家族迁移而来,不大可能是董氏十八部族的后裔,但这并不妨碍进入元代以后一部分包家族已融入了洮、岷十八族,并成为洮、岷十八族的实际统治者.元朝末年包完卜癿任十八族元帅府元帅,以及洪武年间岷州卫属下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之千户与大部分百户均由包家族后裔担任便是极好的证明.洪武初年,洮州十八族在明朝的打击下消失了,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也被中左千户取代,其土官身份也随之成为流官,这在明初西北"土流参治"体制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Informed by critical race theory (CRT), we examine how African-American and white college students, at a predominantly white, structurally diverse, Southern US university, understand their cross-racial experiences. Black–white interactions are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alled ‘post-racial’ environmen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high-profile cases of racial injustice, and within the added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slavery and Jim Crow segregation in the rural Southern United Stat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many students, regardless of race, recognized the persistence of racial segregation, especially in nightlife and campus Greek letter organizations (GLOs).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were the most vocal and troubled by this division. Unexpectedly, however, students appeared to take for granted that in the American South, racism is persistent and indestructible. Building on Bell’s (1991) notion of racial realism and Bonilla-Silva’s (2013) notion of naturalization, we expand the view that racism is inherent or related to individual preference, to place and time, with a construct we term southern assumptions. Southern assumptions are the mechanisms in which participants connect collective historical racism in the south to the race problems of today.  相似文献   

18.
西夏开国人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西夏开国人口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认为由于史料采信等原因 ,以往研究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 ,存在不少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了西夏自建国伊始即是一个“土地有限 ,人民有数”的地方性民族割据政权 ,其开国兵力不过 30余万 ,人口总数则仅及百万  相似文献   

19.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两者关系的分析,既可以反映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进步性,又可以揭示其历史的局限性。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可以通向社会主义的,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当时是被当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来打造的,它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它极端地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忽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决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自我扬弃或与时俱进,才能顺畅地通向社会主义,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由于延续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模式而遭受的挫折,进一步证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