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为根据好太王碑和《三国史记》等有关资料,把朱蒙建立高句丽国的年代推定为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公元前37年),这一传统见解是比较稳妥的,理由如下:(1)好太王碑第1面有“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的记录,第3面有“东夫余旧是邹牟属民”的记...  相似文献   

2.
1 关于朱蒙与东明,均有文字记载可供考查。朱蒙的建国传说,最早见诸文字的,就目前所知,当属好太王碑碑文。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所立的墓碑(今存吉林集安),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碑文虽然着重记述第十九代王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事迹,歌颂其丰功伟绩,但对于高句丽的创建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字。它是这样记述的:“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根据碑文所记可知,高句丽始祖为邹牟,出自北夫余,在沸流谷忽本西山上建立都城。  相似文献   

3.
据《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和《好太王碑文》等碑石资料,从北夫余分出的涉貊族之一支,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建立了东夫余国,于公元四一○年(广开土王十九年)被高句丽灭亡。这个在东北大地上出现的具有长达四、五百年历史的古国,由于文献资料的极端稀少和尚未发现考古资料,迄今为止史学界未能对它进行足够的探索和研究。解放前,某些研究东北古史的专家,在他们的著逑中虽曾论及东夫余,谈到它的地望,但未做过专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先后主持下,进行了十六年之久的持续改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中国文化传统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系做以探讨,并就教于学界。  一、北魏“崇武”传统与“偃武修文”之争  所谓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凝结与沉淀。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它民…  相似文献   

5.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令,此后根据这项法令推行了均田制。尔后北齐、北周、隋一直到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前后历二百七十年都实行着这项由国家调配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这一均田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创议均田的是李安世。本文就李安世的经济思想和北魏实行均田制情况作点评述。  相似文献   

6.
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终年三十三岁。他五岁登基,在位二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的一位年青有为的皇帝。他颁行俸禄制,反对北魏官吏贪污舞弊;颁行均田制,促进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颁行三长制,编订北魏户籍,安定社会秩序;并把北魏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改革鲜卑族的旧式衣服;禁说鲜卑族语言,提倡汉语“正音”,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的语言;改革鲜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极其广泛,关涉北魏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诸方面。从前论者少谈孝文改革度量衡制,今特记述,以期引玉。《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九年(495)在颁行一系列改革诏令的同时,于六月戊午,  相似文献   

8.
北魏太和中州郡制改革考释何德章《南齐书》卷57《魏虏传》称:(永明)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初令邻里党各置一人,……四年,造户籍。分置州那:雍州、凉州、秦川、沙州、泾州、华州、岐州、河州、西华州、宁州、陕州、洛州、荆州、郢州、北豫州、东荆州、南豫...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武帝《皇帝东巡之碑》、太武帝《嘎仙洞祝文》和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三种石刻碑记,均为北魏政权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时期的石刻作品,其所记内容和书迹不仅可弥补史籍记载的不足,而且对北魏早期书法的研究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子升年谱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乙亥(495)一岁子升生。《魏书·温子升传》:“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寨等二十四人为高第……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北史·温子升传》同)。案熙平共二年,熙平初当指熙平元年(516),上推二十二年,子升生年,当为太和十八年。子升字鹏举自云太原人,晋大将军桥之后也。世居江左。《魏书》及《北史》本传。祖恭之,刘义隆彭城王义康户曹,避难归国,家于济阴冤句,因为其郡县人焉。家世寒素。《魏书》及《北史》本传。父晖,克州左将军府长史,行济…  相似文献   

11.
“孔砚”辨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伍辑之《从征记》曰:“孔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以为诗即指此,并谓李贺“太无忌惮”.“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曾据王注大做文章,以为找到了李贺是反孔的法家诗人的力证.目前出版的书刊中,解此句,亦仍用王注.  相似文献   

12.
(一)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4月25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南伐时病逝于谷塘原(今河南邓县东南)。临终遗诏以咸阳王禧(太尉)、北海王详(司空)、王肃(尚书令)、广阳王嘉(左仆射)、任城王澄(右仆射)、宋弁(吏部尚书)六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恪称帝执政。孝文帝为什么要安排顾命大臣,并且是六辅呢?从北魏历史上看,曾有六辅和四辅之设,孝文帝设六辅当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明元帝末年(公元423年4月),“命世祖(即太子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长孙嵩、奚斤、安同为左辅,“坐东廂西面西”;崔浩、穆观、丘堆为右弼,“坐西廂东面”,共决国策。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正月,“皇太子始总百揆”,“命侍中·中书监穆寿、司徙崔浩、侍中张黎、  相似文献   

13.
拓跋鲜卑诗歌的起源为史诗。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延续“乐操土风”的传统流行“歌”“歌谣”,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定“国语”“正音”,拓跋鲜卑朝堂上由歌而“诗”,其诗体先是结合楚骚体、柏梁体,又创制出“三、五”句式新体。北魏乐府汲取与整合各地、各民族乐歌,从而生成《木兰诗》。拓跋鲜卑诗歌,走过了坚持民族传统、学习、创造、整合、融合之路,为北朝诗歌“词义贞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一个古老部族.据《三国志》和《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当时其农业、牧业均很发展,被称为“殷富的夫余国”.因而在东北史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活动中心,张博泉同志1980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汉玄菟郡考》一文(下简称《张文》),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见解.文中指出:“过去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或民族史的,多以为夫余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这个看法应该纠正.”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夫余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呼嫩平原一带”.实指即金蒲与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一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平城时代结束,洛阳时代开启,从此北魏历史上“洛阳—平城”两都格局正式形成.迁都后的洛阳新政盲目追求“文治”而忽略“武功”,使得素为用武之地的平城逐渐被摒弃于汉化之外,这些依旧保持着鲜卑旧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平城力量借六镇为乱之契机,将北魏政权推人了灭亡的深渊,立国百年的北魏政府很快在以平城为中心的恒朔势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6.
《通鉴》卷151《梁纪》大通元年(即北魏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正月记事云: 萧宝夤出兵累年,将士疲弊,秦贼击之,宝夤大败于泾州,收散兵万余人,屯逍遥园。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莫折念生进逼岐州,城人执刺史魏兰根应之。豳州刺史毕祖晖战没,行台辛琛弃城走。北海王颢军亦败。贼帅胡引祖据北华州叱干骐麟据豳州以应天生,关中大扰。雍州刺史杨椿募兵得七千余人,帅以拒守。诏加椿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北地功曹毛鸿宾引贼抄掠渭  相似文献   

17.
《通鉴》卷151《梁纪》大通元年(即北魏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正月记事云: 萧宝夤出兵累年,将士疲弊,秦贼击之,宝夤大败于泾州,收散兵万余人,屯逍遥园。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莫折念生进逼岐州,城人执刺史魏兰根应之。豳州刺史毕祖晖战没,行台辛琛弃城走。北海王颢军亦败。贼帅胡引祖据北华州叱干骐麟据豳州以应天生,关中大扰。雍州刺史杨椿募兵得七千余人,帅以拒守。诏加椿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北地功曹毛鸿宾引贼抄掠渭  相似文献   

18.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19.
<正> 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东南15公里的山谷中,是北魏迄清五台山以北规模较大的佛教基地,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辽代重修,明清增修,近代凋蔽。现存辽代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一座,四方小幢一座。殿房数十间,仍大多完好。早期碑刻无存,现存碑刻皆明清修葺时所立,因此关于寺院初建至辽代重修的情况所存资料甚少。  相似文献   

20.
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原是车师王国前部的疆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不久,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又在车师王国前部的高昌壁设立戊己校尉,驻兵屯田,与西域都护府互为犄角。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晋朝在高昌建郡,下设田地县,这是西域实行郡县制的开始。张轨、吕光、沮渠蒙逊前后割据河西时,都向高昌郡派置太守。北凉为北魏所灭,高昌太守阚爽自立为城主。不久,北凉残众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西进鄯善,北袭高昌,阚爽逃奔柔然汗国,沮渠无讳在高昌重建北凉政权。无讳死,其弟安周立。北魏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袭破高昌,杀死沮渠安周,北凉灭亡。柔然另立阚伯周为王,这是高昌王国之始。太和十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