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浩 《社会科学家》2012,(3):158-161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样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多方力量的博弈,使得文化本身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作为民族文化集中体现的民族节日,自然不能脱离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节日自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依饭节"作为仫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当地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近年来政府行为的介入,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鉴于此,文章以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依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重新确立民族传统节日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银浩 《学术论坛》2012,35(2):186-191
"依饭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当中的祭祀仪式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的"衣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重新确立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3.
"拉扎"节在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方言中简称"拉扎",也叫节令,是汉藏民族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每年秋后以"马拉松式"的时间序列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喜庆庄稼平安丰收、酬谢并祭祀山神、亲友互相往来的地方性民间传统节日。各自然村落的"拉扎"节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不同的时间欢度,这种"马拉松式"的时间分布是"拉扎"节的特色。笔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统计出甘肃省康乐县五户镇、景古镇和莲麓镇的200多个汉族自然村落的"拉扎"节时间表,探讨了其"马拉松式"时间分布的原因:它首先反映了一个区域内的农业文化时间;其次是与"跳拉扎"的"师家"数量有关,"师家"数量的有限性影响了"拉扎"节时间分布的差异性;三是人口迁徙与家族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记,而且让以仙台为主的多个日本城市走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七夕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传播和传承,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七夕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哈节与海船节分别是中国京族、泰国乌拉拉维人的特色节俗。对这两个节俗的举行时间、神事人员、所祭神灵、占卜仪式和辟邪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刨根问底,两者异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两者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两者特色节俗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东盟的海洋民族,并主动参与推动中国—东盟海洋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释“节然”     
<正> 《荀子·天论》:“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历来注家对这段话中的“节然”二字注释得都不够明确,有的甚至注释错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搞不明白,不仅会误解本句的句意,而且对有关上下文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妨碍对作者思想的了解。清代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把“节然”中的“节”字以及《强国》篇和《大略》篇中的几个“节”字注为“适”,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又把另外几个“节”字注为“适”,也都是正确的。《荀子》中“节”字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  相似文献   

7.
上巳节考论     
上巳节是汉至唐代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上巳节相关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歧异,甚至出现一些误区。上巳节源于古代祛灾求福、祓除不祥的"祓禊"之祭,是民间禁忌与古老的"祓"祭仪式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时代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广东商人节纪念中,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诸多报纸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影响,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发表"社论"、"评论"阐述商人节的重要意义,为商请命表达商人的意愿要求,报道商界纪念商人节各项活动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强调商业的作用并呼吁政府和社会予以重视,向商界提出希望以帮助其自我完善,另还在商人节刊登专门广告。如此种种,不仅对于商人节纪念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对于促进工商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北宋重构忠节观为背景探讨王安石的忠节观,指出,王安石的忠节观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反对愚忠,坚持原始儒家以道义事君的原则;第二,直接继承孟子,坚持君臣为对等关系;第三,对最能体现忠节的"不事二姓"、以死尽忠不作强调,也不以此作为评价大臣的标准.他的忠节观与北宋重构忠节观的趋势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实践的失败.从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开始,许多对王氏的非议和指责实质上都是针对其忠节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纳顿节是土族特有的酬神祈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本文对其仪式展演中体现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娱乐性与功利性、规范性与随意性等二元对立特征,包含的农耕文化、军事文化、汉文化和本民族原生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及其在土族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加强民族认同、调节社会矛盾、教化等功能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4-28
从德性的视角审视,"节"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至少涵盖了节用、节义、节欲三个维度的意蕴,这三个维度的意蕴本质上是寻求情感、价值、理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传统伦理规范的主体性建构,共同展示了儒家伦理的思想特质与伦理精神。历史视野中传统道德的思想逻辑、展开维度是我们认识传统、承接传统的基本思路,儒家传统的"节"德作为一种道德的负价值与正能量交织的两重性道德范畴,需多加辨识并谨慎取舍。  相似文献   

12.
1941年3月,国民政府为表彰农民群体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设立了农民节。自此至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政府每年都按时举行农民节纪念大会,农民节因而成为政府与农民交流、互动的仪式时间。通过这一制度化的仪式,国民政府不仅动员农民群体支援抗战,同时向其传输国家认同感,彰显其政权的正当性。国民党及其政府自认为是农民利益的代表,并将农民视为需要被启蒙、被塑造的群体。在农民节的举办过程中,农民代表也积极回应政府的规训行为。不过,农民节终究未能有效塑造农民的国民意识和发挥政治启蒙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节作为法定节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是如此.而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也纳入法定节假日,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关注.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其文化意义广泛而又深刻.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是法规层面的突进,更重要的是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适应新时代的生活,真正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这才是未来应用的追求与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泼水节与古代上巳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傣族地区的泼水节和我国古代上巳节是两个水的节日。作者通过对这两个节日的比较说明,由于在人们的思维深处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作为万物之源的水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心目中也就有着相同的象征含义,因而产生了在仪式上几乎相同的节日。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近年来春节"年味"变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传统春节节俗与现代春节节俗的比较分析发现,春节"年味"变淡有其深刻的背后根源。如何正视这一问题,并据此提出缓解"年味"变淡的建议和措施,对于弘扬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益主体是节事的重要参与者,是节事活动群众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渡的重要基础。利益主体与节事产业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节事产业化能够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创造出节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举办。  相似文献   

17.
七夕节大约形成于汉代,此后历代沿袭,节事逐渐增加。及至宋朝开封,内容、时间等发生巨变,节事之热烈达到鼎盛。"七夕节"一词首见于宋代,并由宋政府予以规范。汴京七夕商业气息剧增,文化含量增强,娱乐性突出,节期大幅度提前,节日物品非常丰富。由少数人简单过节变成了全民隆重过节,直接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最完善、最热闹的七夕节。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传统的七夕基本要素乞巧被其他众多前所未有的元素稀释。宋代开封七夕节是我国七夕的完美代表,开封是把七夕做到极致、最适合过七夕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2):48-53
《尚书》提出"习与性成",指出人重复不已地习行不义之事,将会形成不义的人性。言习,最终是为了言性。习进一步演变为习惯、习俗意义时,相应地,也展现了性字意义的复杂演变。性出于生字,而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生命欲望的意义。正是在对人的欲望变化的所以然的追问中,也进一步发展出了对性字的新义——本性的思考。不义的人性需要变化更新,而具体方法就是"节性",如此便开创了儒家以礼义节性的修养工夫路向。  相似文献   

19.
1912年废除农历后,传统节日失去了存在基础,成为旧时代的象征,遭到政府和知识精英的口诛笔伐。然而,对节日经济有相当程度依赖的商家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的各种营销活动,不但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社会生活层面得以赓续,同时最大程度展现了传统节日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如提升经济景气、改善下层民众的生活问题等,从而赋予了传统节日与新式节日同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地位,进而在思想层面上推动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节俗文化的认同。经济生活中传统节日周期律的强大惯性更是对传统节俗在结算日期改革中得以保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并不单纯是观念或文化变革问题,民众出于生计考虑的选择对传统习俗的扬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鄂君启节》所见楚史三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鄂 君 启 节 》 在 楚 国 青 铜 器 铭 文 中 字 数 最 多 ,价 值 最 大 。 本 文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从《 鄂 君 启 节 》所反 映 出 的 楚 国 符 节 制 度 、封 君 制 度 及 楚 国 边 境 地 区 的 经 济 开 发 等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提 供 了 一 些 新 的 思 路 和 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