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和谐家庭,必须要关注家庭关系.通过对农村家庭关系模式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家庭关系模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更为平等和睦.但仍然存在夫妻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引导和沟通,加快农村家庭关系转型,努力建立新型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黑格尔而言,伦理是人作为主体与现存世界相统一的理念,它作为法的伦理学区别于其他伦理学。家庭是最直接的伦理,它以两性结合为自然基础。家庭成立的标志是婚姻,人格的合一是爱的统一体建立的关键。成长中的家庭以夫妻和子女为成员,他们各具有特殊的伦理性格;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不同的,它们形成三重层次的伦理关系。家庭作为独立的伦理实体具有特殊的伦理规定及规律,因而它既有别于家族又与国家社会生活相区分。黑格尔的理性家庭观对我们如何看待家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血缘家庭在原始社会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原始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重要历史阶段。血缘家庭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马来式亲属制度可视为其典型形式。人类发展到直立人的阶段以后,由于分布地区和所从事的经济生产具有多样性,年龄分工的组合细节各有特点,因而反映在亲属制度方面其变异性和多样性被许多资料证明是存在的,但在本质上却都是首先排除父母与子女以及祖与孙之间的婚姻关系,只是在年龄接近的兄弟姐妹以及包括年龄相近的不同辈分的人互为夫妻,构成血缘家庭的中问类型。当达到完全排除不同辈分的婚姻关系时,各“辈”本身都是互为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的关系,即夏威夷式的血缘家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选择起重要作用,使血缘家庭排除亲兄弟姐妹的婚配关系,保留从兄弟姐妹和再从兄弟姐妹的婚配关系。最后,排除从兄弟姐妹,再从兄弟姐妹的婚配关系,血缘家庭便瓦解而跨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4.
正当下,我国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421"模式,即1对夫妻只有1个子女,同时还要照顾4位老人。小家庭的安稳,就是对父母和子女的保障。然而夫妻二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把家庭纳入安全保障体系,是每个家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以下通过案例,为大家分析"421"家庭如何制订全面的保险规划。案例刘女士,38岁,与丈夫在同一家公司任职,夫妻二人有1个刚满5岁的儿子,需要赡养双方父母。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家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家庭关系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或拟制血缘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父母孙子女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长期照料中的家庭关系及其对成年子女照料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兰州学刊》2013,(1):138-141
在老年家庭长期照料中,成年子女照料者与老年父母以及核心家庭成员的各种人际互动发挥着双重作用,积极的家庭关系能够为成年子女照料父母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来源和精神支持,也有助于缓解成年子女的照料负担和压力,从而为探索提高老年家庭照料质量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自芳 《人文杂志》2004,(5):113-119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既以亲情和道德伦理为主导 ,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经济关系体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同阶段的需求和供给的交换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 ,由于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子女形成数量上的不对等 ,在中国特定的家族文化因素影响下 ,往往出现父母在养育子女期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供给 ;相反 ,在父母年老时 ,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则出现供不应求 ,难以满足父母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了以上两种情况所带来的客观后果。由于过度供给而造成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 ,由于供给不足而导致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出现家庭供养的特定问题。本文相应地提出了父母在抚养独生子女时避免过度供给 ,将相对过剩的供给能力转变为自身积蓄以保证养老需要 ,以及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家庭美德建设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洪 《兰州学刊》2000,(1):36-38
任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都必然包括其内容体系的理论建设。因此,要有效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我们就必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家庭美德建设应包括夫妻平等相爱、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养老尊老、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形成新型关系、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等核心内容,正是此五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体系。一、夫妻平等相爱美德的建设夫妻是由于婚姻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一对异性,夫妻关系是派生其他一切家庭关系的起点。在现代社会,夫妻关系已日益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主轴,夫妻之间的婚姻质量也日益上升为家庭生活质…  相似文献   

9.
官玉琴 《东南学术》2007,(3):143-149
身份是民事主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并由此产生的与该身份地位密不可分的身份利益.从婚姻目的入手分析配偶权客体,即配偶的身份利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夫妻同居生活、夫妻共同生育子女以及夫妻相互陪伴、钟爱和帮助.配偶身份利益具有绝对性,受法律保护.任何第三人侵害配偶身份利益都应受法律制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代际关系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状况将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代际交换的视角通过对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个案研究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父母与子女间延期交换、即期交换中子女性别的差异,代际交换关系背后父母养老资源的匮乏导致的养老困境以及女儿参与养老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刘蔚 《天府新论》2015,(1):106-111
传统社会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历来是法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家庭纠纷更是为人重视.在传统社会,家庭纠纷在以父母子所构成的家庭关系轴上,主要可以分为亲子、夫妻、子女“一纵两横”的三种纠纷类型.从家庭纠纷的调处主体系统来讲,可将其概括为“两支五统”,即官方调解的县衙系统,民间调解的宗族系统、姻亲系统、乡里系统以及中人系统.而家庭纠纷的调处主要是通过宗族系统和姻亲系统,沿着由“家内至家外”、从“血缘”向“地缘”不断扩展外溢的自洽的差序调解路径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老年父母的居住模式,他们在物质、日常照料和心理等方面获得儿女支持赡养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空巢家庭(一人户或者夫妻二人户)已逐渐成为老人家庭结构的主流,但绝大多数老人居住在距子女较近的地方,并与子女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除了家务照料外,子女居住距离与对父母的支持频次之间没有很显著的关系;父母的居住模式和对父母的支持频次间也不存在很明显的关联关系,即对于不和父母同住的儿女来说,他们对父母的支持频次并不会因为父母和其他儿女共住而减少,也不会因为父亲或者母亲独住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论家庭美德建设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沈壮海任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都必然包括其内容体系的理论建构。因此,要有效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我们就必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家庭美德建设应包括夫妻平等相爱、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养老尊老、家庭与...  相似文献   

14.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会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响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家庭出柜"不仅是同性恋者个人的"私事",也是重要的"家事"。家庭出柜的影响因素包括出柜主体的个体特征、前期铺垫、时机选择、宗教因素以及父母的文化认知和家庭期待等。家庭出柜迫使同性恋者陷于同性欲望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之中。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伦理本位的、以"孝"为核心的礼制之约束,家族主义取向下的同性恋子女认为自己不孝,愧对父母与家庭;另一方面,从儒家关系主义的角度来看,相互依存的、关系性的自我观是导致同性恋者与其父母之间产生代际文化冲突的另一根源。孝道、关系伦理、家族主义、文化偏见等这些要素共同导致家庭出柜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白族传统伦理思想道德中,家庭传统伦理道德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白族传统道德,必须研究白族家庭传统道德。与其他民族一样,白族的家庭是白族社会的细胞,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是培养、巩固和发展家庭里父母与子女间、祖孙间、兄弟姐妹间、她娘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感情,使其具有伦理道德规范作用,促进白族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白族传统社会,由于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和不同支系的白族家庭结构的方式不一样,表现在家庭道德规范上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白族传统家庭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官吏有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请假制度。汉代官吏利用休假时间处理许多家庭事件,诸如侍奉父母、陪伴妻子、教育子女等,休假时期的家庭生活有助于汉代官吏家庭内部的稳定与和谐。汉代官吏休假生活主要集中在官吏与父母的关系和官吏与妻子的关系中,在父母关系中主要是对父母尽孝,在妻、子的关系中主要是与妻子的和谐和对子女的慈爱。  相似文献   

18.
通过拟合模型发现,不论是独生子女家庭类型,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中,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学业能力都比那些缺失母亲的子女要更好.但与此同时,母亲对青少年学业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约束,即使在没有母亲陪伴生活的条件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学业能力表现为优秀和良好的概率仍高于那些来自有母亲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弊端,但是单从青少年学业能力表现而言,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享受了较为集中的家庭资源,从而使其学业能力的表现要比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好.  相似文献   

19.
优良的家风与学风在家族发展进程中世代相传,是家族共同的人生理念与精神追求,对家族成员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与发展定向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文风与道德素养的形成也起着引领作用.汉代安平崔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延续数百年,与其良好的学风与家风密不可分.崔氏家族以儒学为中心,而兼顾百家,在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在家庭中恪守孝道、兄弟和睦,对亲友仗义执言,对邻里乐善好施,每一代都以读书明理为务,也都有著作传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共同财产制家庭、分别财产制家庭以及两代复合家庭中,均应当确立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地区年度服务业平均工资可作为家务劳动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在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家庭中,权利义务主体是夫妻双方。家务劳动量可认定为一方完全家务、主要家务、次要家务或夫妻同等家务。夫妻双方共同签署的家务承担情况证明,可作为家务补偿请求权的证据。分别财产制家庭的家务补偿请求权在婚内和离婚时均可提出。两代复合家庭中权利主体是承担了家务劳动的老人,义务主体是老人的成年子女夫妻或成年子女,老人承担家务期间成年子女夫妻之间不再有家务劳动补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