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达斡尔族的文化源流及其在不同时期经历的显著变迁进行了回顾与梳理:达斡尔族早期与汉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其发达的农耕文化;清朝和民国时期,达斡尔族文化与满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碰撞与交融;伪满时期,达斡尔族遭受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受到了切实的尊重。本文试图揭示文化接触与变迁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乌钦”,也叫“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早在2006年,“乌钦”就已经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钦”对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来说,是一种类似于希腊与罗马神话传说的文化精华,它既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产知识,同时也宣扬了伦理道德规范,是一个浓缩着达斡尔族历史精神和繁衍生息的标识.达斡尔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乌钦”说唱的传承和发展就更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族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显著的文化变迁,近年学界对之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主要从七方面考察了清朝至清末民初时期达斡尔族的文化变迁概况:一是中国达斡尔族的文化变迁概况研究;二、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变迁;三、达斡尔族体育文化变迁情况;四、达斡尔族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关系;五、达斡尔族农业方面的文化变迁;六、达斡尔族婚姻习俗变迁;七、具体包括法制变迁和经济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6.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考证,达斡尔族为东北古老民族契丹人的后裔,早在13世纪初,就居住在黑龙江北岸。清朝初年,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开始大批南迁至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是南迁的达斡尔族聚居的重要地域,从此这里成为达斡尔族的第二故乡。本文试就达斡尔族迁徙齐齐哈尔的原因、经过及部分外迁的情况加以简要论述。一、达斡尔族迁徙齐齐哈尔的原因达斡尔族13世纪初居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西起石勒喀河,东越额尔古纳河,沿黑龙江直到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牛满江(今布列亚河),北到外兴安…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是契丹部族分支的后裔,《旧唐书·北狄》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逐猎往来,居无常所。”建辽后“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辽史》)从而形成了农牧渔猎多种经营的生产形式。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人则延续了先人契丹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到了清代,清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开发,使得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由兼营而转向专营,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兼及渔猎畜牧的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尽管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渔猎转向农耕,但他的文化形态所体现的依然是渔猎文化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8.
衬词,作为歌词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只存在于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里,即便在近、现代民歌中,也被不断采用着。本文仅就《黑龙江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等书所载的民歌中的衬词,对其来源、使用规律和审美价值做一粗浅的探讨。 达斡尔民歌就体裁而言,一般可分为“扎恩达拉”、“哈肯麦”歌曲、“乌钦”和“雅德根伊若”(即萨满歌曲)四类。在这四类歌曲中,每种体裁的歌曲,都拥有自己的常用衬  相似文献   

9.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即蒙古分支说与契丹后裔说。最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达斡尔族简史》,通过对契丹族的历史变迁和达斡尔历史传统,以及契丹和达斡尔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点之比较与考证,确认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解决了久悬不决的族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英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郊区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县。现有人口94000左右。解放前,达斡尔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制阶段,但其宗教信仰却明显地保留着原始的痕迹。以达斡尔族信仰现状看,达斡尔人的意识形态上尚浓厚地保持着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除崇拜天外,星、雷、河、火、岩洞、森林、碾石、龙、狐、鹿、鸟、鹰等都被当作崇拜对象。达斡尔人将一切不可理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聚居的哈力村语言使用情况分为单语型、双语型、转用型等三种类型。单语型人群数量少,但被认为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继承者;双语型人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分布范围上均具有相当的优势,体现了达斡尔族作为具有全民性双语族群语言使用上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达斡尔语在双语使用中占优势;转用型人群数量少,但年龄小,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论述了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变迁后的现状,对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文化变迁中保护与利用好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清乾隆时期发生的“奇三告状案” ,分析了清朝时达斡尔族地区法律统治的特点。清朝将达斡尔人纳入八旗组织 ,实行军政制度进行管理。达斡尔人除了必须严格遵守清朝统一的法律法令外 ,清朝还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对达斡尔人承担的贡纳貂皮的特殊义务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当代文学概评托娅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许多世纪以来,达斡尔族人民创作出无数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但是由于达斡尔族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清代之前的达斡尔族文学完全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直到清中叶才开始出现以满文创...  相似文献   

15.
选取《眷恋故乡》《达斡尔母亲》《达斡尔style》三首新创作达斡尔族歌曲的歌词创作进行评析,三首歌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创新上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歌词文学性的不足,达斡尔族歌曲的歌词创作应该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途径,提高歌词的感染力,不断繁荣民族音乐,彰显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达斡尔族信仰习俗、礼仪习俗、丧葬习俗、禁忌习俗、原始医术这五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探讨达斡尔族原始宗教思想对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可以说在达斡尔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中体现出其原始宗教的印迹,达斡尔族原始宗教对当时的达斡尔族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论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并能为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鲁日格勒含义为燃烧或兴旺之意,达斡尔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它因地域而异,有"阿伯罕"、"郎突达贝"、"哈库麦"和"哈根麦勒格"等几种叫法,是达斡尔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形式.鲁日格勒舞作为达斡尔族的民间舞蹈,于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达斡尔族的族源探讨始于清前期,形成了满族同源说、源于蒙古说、契丹后裔说,源于室韦说四种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美术,是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达斡尔族生活史中,始终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反映出达斡尔族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对它的研究整理,对于了解达斡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美化人民的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一九九○年人口普查为十二万人。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是一个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十七世纪前,达斡尔族业已发展成为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中经济文化最先进的民族,为开发和驻守祖国北部边疆做出了贡献。在达斡尔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妇女以其聪慧的才智,辛勤的劳动,女性的温情,影响着达斡尔族历史的发展。本文谨就达斡尔族妇女在达斡尔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九四九年前),在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作用作一概述,有失当之处,请同志们给予批评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