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遗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有关的话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1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乡村遗产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的研究进展与热点演进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国际与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发文量均呈上升态势,美国、德国、中国等国主导着乡村遗产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学科背景来看,国际乡村遗产研究分布在环境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国内乡村遗产研究基于文化学、建筑学、旅游学等学科基础,具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在热点演进趋势方面,国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整体显示出“从顶层的政策制定到基层的社区参与、从乡村遗产保护衍生出乡村遗产旅游、从乡村遗产具象化为传统村落与农业景观”的研究趋势,国内乡村遗产研究热点演进总体呈现出“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复兴-文化自信-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振兴”的演变趋势。研究认为:未来乡村遗产研究要深刻认识乡村遗产保护和利用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对乡村遗产进行科学界定,从而...  相似文献   

2.
实证分析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出2011年—2020年的乡村振兴水平,总结出其时空差异特征,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指派程序法(QAP)着重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乡村振兴水平呈现波动式上升,且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快速增长,其空间分布始终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并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整体呈现缩小态势,四大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次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东北间的差异最大,中部—西部间的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成为其空间差异的重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差异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被放在重要地位。讲好媒体融合时代乡土故事,深挖城乡情感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文章从发展传播学理论入手,以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与效果为研究视角,探讨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深耕乡土中国就是要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贯彻到乡村地区,当“四力”与媒体融合相向而行,便赋予了中国乡土新闻实践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时代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在时间分布上经历了初期起步阶段(2000年以前)、快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与平缓推进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经济理性、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组织化困境及其消解。研究演进路径表现为研究热度具有鲜明的时代阶段性与政策导向性、研究视角从聚焦农户利益联结到关怀乡村全面发展、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向经验研究转变。影响研究路径演化的可能原因有:在国家层面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国家战略的调整、在社会层面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在个体层面利益增长向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升级。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21,(1):92-101
以乡村振兴研究领域2017—2019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核心机构和研究热点的分布规律。结合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以理念—路径分析框架对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概括。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乡村振兴研究理念维度的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内涵而展开,路径论域则涉及乡村振兴的主体与资源两个层面。未来的乡村振兴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化:在理论指向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廓清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在实践指向上,深化对乡村振兴实践差异化、阶段化的认知,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可能,从而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农村退休迁移一度是西方多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其兴起主要源自乡村生活价值重估、消费功能兴起以及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乏相应关注。伴随中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方已开始出现与国外退休迁移相似的农村旅居康养动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西方农村退休迁移的发展背景,国内农村旅居康养的产生是市场开发、政策引导、乡村建设和个体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国内农村旅居康养还存在全年段康养开发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围绕城乡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整合性框架,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乡村舒适驱动型发展,开展城乡互益性养老交流,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富。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并推广的92个乡村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引发乡村治理创新实践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战略引导;二是地方为满足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经济发展而进行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逐项难题。文章从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创新长效机制、聚焦突出问题四个方面展开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党建统领,构建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通过形成“三治融合”体系,推动乡村治理多主体参与;通过积分制、清单制推动乡村治理实现长效化;通过聚焦乡村主要问题,实现乡村治理变革。基于此,文章认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有三大机制,即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机制、问题导向—实践需求机制、综合创新—长效运行机制。把握三大机制可以帮助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多维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得到的2007—2023年1 546篇文献为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关键词图谱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与前沿进展。结果表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献发布数量时序上呈明显的阶段性与政策性,空间上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呈现出区域差异性与孤立性;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文旅融合、休闲农业为主的热点问题,并围绕乡村人、地、业要素推动其由抽象概念到具象模式的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转化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问题与发展策略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前沿方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可分为探索期(2007—2016)和成长期(2017—2023),探索期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的广泛研究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成长期,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研究热度持续提高,研究趋于多元化与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知网硕博论文统计发现,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内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成果数量增长迅猛,但总量与期刊论文、报纸刊文差距明显;成果受到较大关注,但影响力不大;成果中应用研究居多,而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相对传统,新技术新方法不被重视。今后硕士生和博士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视域层面要加强多学科融合,在内容层面要注重深层次研究,在方法层面要强化方法论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国外SSCI数据库和国内CSSCI数据库中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为主,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绘制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演进、发展趋势及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研究都经历了“起步期-蓬勃期-稳定期”三个阶段,主题主要聚焦于“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实践路径及其综合评价”三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普遍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实践路径既包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包括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失败教训;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对国外理论进行本土化调试,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实践路径,形成“发达地区为主、特殊类型地区为辅”的研究格局。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为我国实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退休迁移一度是西方多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其兴起主要源自乡村生活价值重估、消费功能兴起以及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乏相应关注。伴随中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方已开始出现与国外退休迁移相似的农村旅居康养动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西方农村退休迁移的发展背景,国内农村旅居康养的产生是市场开发、政策引导、乡村建设和个体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国内农村旅居康养还存在全年段康养开发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围绕城乡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整合性框架,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乡村舒适驱动型发展,开展城乡互益性养老交流,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富。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对新时代涉农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以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样本,发现当前涉农报道在议题与话语方面不断创新,表现在:注重乡村经济发展,聚焦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报道乡村文化建设,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乡村社会文明;注重报道乡村现代化治理,推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建设。同时,现有涉农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经济发展报道与生态建设报道比例失衡;边缘群体成为涉农报道中被遮蔽的主体;报道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等。基于此,未来涉农报道应在全面性和建设性上下功夫:平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内涵议题、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呈现乡村人和事、建构城乡互哺的传播关系,做好建设性涉农报道、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助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力、生产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剖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为阶段性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时代契机。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来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之路不应该是一条单调的发展之路,而是兼及经济、生态与文化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其一,建立若干适当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二,积极保护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倡导生态农业;其三,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历史意蕴,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居民的乡村度假旅游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探明城市居民的乡村度假行为机制对于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依托“情感认知评价”理论,构建环境认知对乡村寄宿避暑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模型,以江西靖安县三坪村为案例地,探讨乡村寄宿避暑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环境认知对度假者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地方依恋在环境认知对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第三,幸福感在环境认知对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第四,地方依恋与幸福感在度假者环境认知和忠诚度之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文章揭示了城市居民乡村度假行为机制,拓展了地方依恋理论的应用领域,可为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服务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从组织、利益与情感三重维度分析,发现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涵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为前提,能有效促进乡村联建联治和资源整合;以利益联结为基础,能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归属为纽带,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情感认同。基于贵州省H镇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探究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H镇通过党建联合化,构建组织共同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通过产业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与生态振兴;通过资源在地化,构建情感共同体,助推乡村人才回流与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立足2020年和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旅游统计年鉴》,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SPASS软件,选取皖中地区四个地级市——合肥、六安、安庆、滁州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走文旅融合之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打造特色品牌;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拓展营销渠道,推广乡村旅游产品四个方面的建议来提升皖中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是要服务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要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稳定的农村基础。 在不同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是不同的,尤其是 2035 年之前和2035—2050 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差异极大的。 2035—2050 年的目标是全面乡村振兴,2035 年之前则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打基础的阶段。 没有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就没有全面振兴乡村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分阶段实施。 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地方实践部门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时普遍误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性特征,有急于求成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人才供给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心理上的认同优势等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打造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推动高质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措并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大战略部署,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外部拉动作用明显,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以皖北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依照认知—情感—行为的逻辑框架,探究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感知效应、地方依恋和参与意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感知效应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对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环境效应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不足。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均显著影响参与意愿,说明社区居民的情感眷顾对参与行为的作用十分显著。感知效应中除经济效应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维度均正向作用地方依恋。说明社区居民对家乡的情感多受地区文化、地区环境影响,而乡村经济效应对社区居民情感的正向刺激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