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自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一说以来,汉语音韵学界绝大多数人是信奉其说的,但是由于钱氏只是证明轻、重两类唇音上古合为一类,而没有证明上古唇音声母究竟读如重唇还是读如轻唇,换言之,钱氏只是论证了音类,而没有论证音值,因此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仍有不少学者怀疑此说,批评此说。比如符定一的《联绵字典》就曾针锋相对地提出“古有轻唇音”,近两年王健庵、敖小平二位学者又相继强调“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而提倡“古无重唇音”之说。有鉴于此,我们也想详细地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某些地方提出一些新的材料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学说,是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的论断是:“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六朝以后,重唇为轻唇。”①用这一学说来解释古字通假和谐声系统以及后来所谓“类隔切”,的确很方便。因此受到后来学者的赞许,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这学说提出过一点小异议或修正性意见的是符定一。符氏认为“古有轻唇音”。可惜他最后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钱氏认为轻唇音六朝以后才从重唇音分化出来;而符氏认为轻唇音虽已存在,但只是重唇音中的音位变体。就实质看,钱符两家学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轻唇音在古音声母系统中不是独立的音位。  相似文献   

5.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集韵》切语提供的一些语音材料,对于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及其分化问题作了探讨和印证。认为,当时的合口呼只有一类,唇音声母是一套发音时带有圆唇趋势的辅音字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中古时的韵图在安排唇音声母字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当时的轻唇音在发音方法上已经和重唇音有所不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音类。  相似文献   

6.
湖南湘乡非组今读声母均为舌根音,部分乡镇方言中奉母读为舌根塞音;奉母的舌根塞音源于三等重唇音的分化以及匣母的影响;奉母的舌根塞音在未来演变中会擦化为舌根擦音,进而受普通话影响发生唇化。  相似文献   

7.
论上古汉语中的匣母字刘冠才自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晓匣双声”后,中外学者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迄今为止,对上古汉语的声母...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训诂学、音韵学关于“声训”的讨论,集中于四个问题:双声、迭韵、声变、韵转。 什么是双声?什么是迭韵?看似简单易了,而实则不然, 先讲双声。两个同“纽”的字叫“双声”。也就是说,两个字的声母项相同。研究古纽者皆以守温三十六字母上溯下行。就上古来说,视为定论者有如下几则: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照二归精,  相似文献   

9.
“古无轻唇音”,是已被清代学者钱大昕及后来语言学家证明的事实。但是,轻唇音是何时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结论:第一,认为轻唇音出于齐梁之后,持这种着法的是钱大昕。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第二,认为轻唇音是唐宋之际产物,这是现代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观点。王力先生在  相似文献   

10.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命题,是钱大听首先提出的。他在《养新录》卷五中说:“凡今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可是,他在证明这一论点时,使用的证据却是吕忱《字林》、神珙《五音九弄反纽图》和陆法言《切韵》三部书的声母和反切。吕忱、神珙和陆法言分别是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人,这证明钱大昕实际在说,隋唐时代仍没有轻唇音。王力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的《历代语言发展总表》中附和钱大听的说法,肯定[f·f']二音起于五代。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说法有讨论余地。  相似文献   

11.
说f     
本文剖析轻唇音f的形成音理和过程,并引用方言材料加以印证。同时解释了今f声母不拼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音总不断地演化,某种语言现象虽然消失了,但在消失的过程中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投影和折射,古壮字中的“古无轻唇音”遗迹,正是古汉语唇音分化前在古壮字中遗留下来的印记。从“古无轻唇音”在古壮字的投影和折射中,我们窥视到古汉语唇音分化前的历史状况,轻唇读如重唇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在闽南方言的读法,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变入全清的比变入次清的多。跟北平音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的条理不同”。袁家骅等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多半变为不送气清音,小半变为送气清音,这一点跟普通话平声变送气清音,仄声变不送气清音不同,而与客家话一律变送气清音也不同。”潘茂鼎等在《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一文里说:“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的,不论平声仄声,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引者注)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客方言则一般都送气,不送气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14.
襄阳捻语     
1·1 湖北襄阳有一种增音换位反语,叫“捻语”,又叫“三翻语”。它的构成原则是,先在本音后面增加一个音节(简称“加音”),然后交换韵母,形成两个新的音节,用来代替本音。若令S、Y分别代表本音的声母和韵母,S’、Y’分别代表加音的声母和韵母,则上述原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SY+S’Y’—→SY’ S’Y 例如,汉:xan+lai—→xai lan  相似文献   

15.
辞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赋”“布”“铺”“敷”,声近义同,古并以重唇音相通假。故《诗》“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兴县方言的声母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知二庄、知三章组声母合并且与精组洪音合流;日母由(Z)变成z;明泥疑三组声母去塞化由[mb]、[nd/(n)(d)]和[(η)g]变成[m]、[n/(n)]和[(η)];非敷奉三母由唇擦音变成舌根擦音;微母由轻唇浊擦音变成零声母.兴县方言声母的演变是音系内部调整和晋方言区域特征扩散及官话方言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声乐艺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汉语有四声,欧洲的语言只有重音而没有四声。西洋声乐在进行基础训练时,通常主要是练aeiou几个母音。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进行基础训练时,主要讲究的是“咬字”。所谓一个“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是由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按文字构字原则组成的。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把三十六个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后来又分为七类,后来再又把三十六个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指不带音的辅音,“浊音”是指带音的辅音…  相似文献   

19.
《集韵》共新增重出小韵149个。根据反切用字最小语音差别的分析,《集韵》重出小韵可分为反切下字声母清浊不同、反切上字开合对立、唇音帮组与非组对立、重纽对立以及其他情况等四类。一部分重出小韵的对立,反映了宋初的实际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所反映的6-8世纪汉语突厥语对音词的对音分析,发现吐鲁番所代表的西北方音在声母方面有三个显著特点:轻重唇音的彻底分化、"晓""匣"二母由舌根音向喉音的转变、"日"母音值由■到[r]的转变,这些比汉语史通常认定的时间早约2个世纪。这对汉语史进一步研究有积极意义,也提供了详实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