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朝鲜族“礼”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之一。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通过梳理“礼”文化在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乐舞艺术作品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在新时期朝鲜族社会建设中,中国朝鲜族形成了德育为先、诚信为本、崇“礼”尚“乐”、尊老爱幼的民族共同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礼”影响着区域素质、思政、艺术教育;“礼”文化尽善尽美地融入音乐舞蹈作品中,形成共同体意识,继而传承和发扬朝鲜族“礼”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社会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朝鲜族社会正进入历史的抉择期,如果我们不在未来的20-30年的历史时期内解决朝鲜族社会所面临的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等主要问题,朝鲜族社会的解体或许会成为现实。现从战略视角和对策研究两个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从现在起,我们需要集全社会的力量来重组朝鲜族社会,使其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健康的、发达的边缘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3.
朝鲜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朝鲜族民族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凸现着朝鲜民族的文化特征。朝鲜族是一个深受外族文化影响的民族,其舞蹈风格必然带有外来文化的印迹。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舞蹈的语汇和思想内涵,需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间舞蹈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历史是从迁入民族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其文化本身也是从朝鲜半岛的文化过渡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以及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石丹 《学术探索》2014,(5):102-105
在对长吉图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长吉图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基于区域合作的长吉图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体系的构建,旨在为该地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朝鲜族的特征和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跨境民族 ,中国的朝鲜族为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朝鲜族还具有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以及在其他国家居住的朝鲜民族不同的特征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朝鲜族不仅拥有自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同时还拥有中华民族的集体经验。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们可以相对方便地往来于韩国与中国之间进行工作与学习,但是也给很多在两国之间辗转的中国朝鲜族带来了心灵上的迷茫与伤害。转型期的中国朝鲜族小说通过其所塑造的韩国及韩国人形象、回国朝鲜族形象或朝鲜族村落的现实,反映了这种双重文化身份所带给他们的优势以及对于个人及朝鲜民族集体造成的创伤,同时也预示了中国朝鲜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所谓风格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流派及一个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所谓朝鲜族歌曲风格,是指朝鲜族歌曲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在歌曲创作上也就尤为见长。大部分朝鲜族歌曲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她是祖国艺坛上的一朵瑰丽的花朵,芬芳四溢。我们仅在研究延边朝鲜族歌曲中就可品尝其风格的芳香。  相似文献   

10.
三、朝鲜族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朝鲜族社会文化的特性正在形成着该社会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以此为依据构思其发展的文化战略,就可以为朝鲜族社会指出一条发展的捷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东北朝鲜族“双重国籍”问题的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政府为了控制在东北的朝鲜族 ,对东北朝鲜族下了入中国籍之令。但日帝则以朝鲜统监府时期的国籍法中有不许朝鲜人归化之规定为借口 ,对东北朝鲜人的归化不予以承认 ,从而制造了朝鲜人双重国籍问题。从此 ,民国时期东北朝鲜人陷入了中日两国你争我夺 ,任人宰割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社会是一个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体系的文化功能出现了爆炸性扩张的趋势,而又由于朝鲜半岛的半开放状态,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仍有很大的开发的余地。因而朝鲜族社会的文化资源具有出现第二次文化功能扩张的可能性,正由于此,构思其文化战略并谋求全方位的发展极具现实的操作性。构思朝鲜族社会发展文化战略,必须基于其独特的边缘文化特性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其要点在于,朝鲜族社会应把自身发展的基点设定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内陆文化与朝鲜半岛文化之间的联系上,由此实现自身文化功能的极大化,这是朝鲜族社会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迅速接近现代的创意性生产文化体系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总量出现了自然负增长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尤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此影响最大,特别是延边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口的生育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从全国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具有向现代型生育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但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的负增长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朝鲜族神话是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朝鲜族是由朝鲜过境而来的民族,研究该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就必须研究朝鲜原初文化的创造物──神话。朝鲜神话蕴涵着朝鲜民族童年时期的世界观、认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种神话的文化意识的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于对该民族神话形成的认识、传承、创新与传播。朝鲜的神话主要是通过中国朝鲜族过境口承和文字资料传入,其主要神话故事体系有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神话、诸神争斗神话、图腾神话…  相似文献   

15.
考察我国朝鲜族古代的固有道德,可以看出,朝鲜族从古代起,无论从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传统。但是古代朝鲜族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却很少见。因此,要研究古代朝鲜族道德,首先必须找出上古时代朝鲜民族的道德事实,然后由此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一民族的道德思想。因为,道德事实本身可以看作是道德思想的表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有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在“9.18”事变以前建设灌输亲日思想的教育机构及“怀柔”朝鲜族知识分子和“有志绅士”;在“9.18”事变以后采取废除朝鲜族私立学校及修改教育内容等强硬措施,从而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分论述的是朝鲜族历史特点所决定的意识特点。第二部分论述的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形成的朝鲜族意识的特点。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朝鲜族人民对教育的心理追求。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如何以共性为基础,突出个性,搞好朝鲜族教育问题。教育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和反映,教育的民族性,这是民族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朝鲜族社会开放度较高。朝鲜族人口移动导致集居地空洞化现象的底层是家庭结构形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单亲家庭数量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同时反映了信息社会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朝鲜族社会家庭结构变迁问题,对于把握未来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总体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性别平等乃至人间平等、种族平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为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以及长吉图地区未来产业确定了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使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积累的发展方式的问题暴露出来,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十分迫切。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链的发展构建是关键。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宏观经济的合理布局,更有利于提高本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通过构建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带动长吉图先导区的产业整体演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20.
在朝鲜咸镜北道和中国图们江沿岸朝鲜族民族传说中与满族人有关的故事或形象出现的频率颇高。综合史实从语言学、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认定清朝最重要的始祖努尔哈赤一族的发祥地是在包括朝鲜咸镜北道六镇在内的图们江沿岸一带和中国延边地区 ,朝鲜王朝王室的祖先同努尔哈赤的先祖有着密切关系。传说中也表现了朝鲜人因“华夷之辨”思想而对女真人怀有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