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辰 《中国民族》2023,(4):76-77
<正>著名寺院桑耶寺建成已有1000余年,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重要佛教活动中心,也是保存至今的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作为西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桑耶寺珍藏着吐蕃政权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诸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大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镇,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桑耶,藏语意为“无边”“存想”。在此之前,西藏的佛寺主要用于供奉佛像、镇妖伏魔,并没有自己的僧团组织,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艾旺寺的建造年代以及寺内三种风格的造像,尤其是藏式佛像的风格特征,认为这种三种风格集于一处的习俗是受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设计理念的影响。其中,藏式佛像风格值得学界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表现人类智慧的物体文化,凝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及文化特征。文章以文化学理论为依据,对建筑的民族属性和区域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以藏式建筑为个案,揭示了藏式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4.
胡苏龙  祁娜  王力丹 《中国藏学》2015,(2):171-174,209
哲蚌寺现存内转经道壁画是西藏地区大量壁画中非常珍贵的明代壁画,然而由于藏式建筑结构特点、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环境、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建筑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了墙体严重变形,导致了依附其上的壁画出现地仗层空鼓、错位、开裂及脱落等病害,危及到壁画的长期稳定存在。以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为指导,通过对空鼓错位严重的壁画采取揭取、揭取后修复及墙体维修、原位回贴等保护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壁画支撑墙体稳定性问题,并使壁画变形、错位得到校正,地仗层与墙体之间的空鼓病害得以治理,壁画稳定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时期,藏传佛教成为阜新地区蒙、满、汉民众的灵魂主宰与精神归宿.因此,这一时期寺庙众多.壁画作为寺庙殿堂装饰的重要部分,亦承载着教化民众、宣扬佛法的功用.蒙古族藏传佛教寺庙圣经寺壁画融合印、藏、汉等地的多种文化艺术元素,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巧的构图、绚烂的色彩、高超的技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作品既有印藏佛教壁画的端丽、妍美,也有中原画风的潇洒蕴藉和平朴精细,更饱含着蒙古族蓬勃、昂扬、粗犷豪放的民族气韵,充分体现出艺术与教义的完美结合,堪称清代东蒙地区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意蕴,指出11世纪前后的藏地寺院,与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延伸至中原腹地的宋、辽与西夏,同样处在末法背景下佛教中兴的圆融氛围之中,包含了金刚乘无上瑜伽密的体系化新兴藏传佛教。此时虽已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但藏地佛教的顶尖架构,仍然保留了承袭自敦煌吐蕃传统的圆融佛教特征,扎塘寺、桑耶寺佛殿的三层绘塑造像安排,恰好体现了此时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7.
扎塘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扎其乡,由扎囊十三贤人之一的扎巴恩协于1081年始建。扎塘寺主殿内的残存壁画是藏区极其少见的11世纪的壁画原作,壁画位于殿内南、北、西三面墙壁,显得沧桑古老,属于早期藏式佛教美术风格,对于其艺术风格的理解,关键是要弄清壁画样式存在的动因及当时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敦煌,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是地大物博,"煌"是非常之盛的意思。在这座城市有着明珠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彩塑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般的佛国世界。艺术前辈们在20世纪中期前往莫高窟,克服了风餐露宿的种种困难,临摹彩塑,勾勒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根据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创编的敦煌舞最鲜为人知,它以中原舞蹈文化为主要潮流,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凉州文化,既是"中原、地方、西域"的三结合,又能从中看出维族舞、藏族舞、鲜族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这也是敦煌舞民族性、时代性的体现。它以佛教中的人物为表现主体,结合西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天上神仙和凡间世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蔡芸希  于春 《西藏研究》2023,(3):108-115+162-163
大昭寺一层中心佛殿后壁正中小室前的一组木作构件被命名为“叉手”,属于汉式建筑风格,其形制颇为特殊。梳理汉地叉手的演变过程发现,大昭寺叉手与汉地唐宋时期叉手构件有所区别,而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栱构件更为相似。后弘期初期藏地出现该类汉式建筑构件,可能与吐蕃时期重要佛教建筑桑耶寺和后弘期初期河西敦煌地区佛教对藏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座落于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桑耶寺的藏文意思是“无边寺”、“存想寺”,全名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它糅合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为一体,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位于桑耶寺附近的青朴、札玛止桑、哈布山、松嘎尔石刻五塔等名胜古迹,与桑耶寺共负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