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你为什么要出国,请给我一个理由先。” “出国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 “不需要吗?” “我只是和你研究研究,何必那么认真呢?”现场镜头 周星弛当 年拍《大话西游》时,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台词能被后来的星星迷们滥用至此。不过,现在的孩子在做事前倒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问问理由先,呵呵,至少比我那时候要聪明多啦。 因此,我也很好奇那些拼命要出国的孩子们,是否真的给了自己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且看他们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 草儿:我想出国,不是被逼的 我想出国,已经想了一段时间了,T/G…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9,(33):33-33
我认识一位普通的老工人,一直在北京的粮农口工作。一天,他无意间跟我谈起,他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出国”。原来,作为新中国的援非人员,他与他的同事们远赴赞比亚,帮助非洲兄弟修建粮食加工厂。回想当年,完全不是像现在出国那么舒服,  相似文献   

3.
铭记与思考     
石冀平 《中华魂》2021,(4):65-67
父亲去世多年后,我在整理他留下的自传中看到他亲身经历的一场战斗的记述。这段记述文字虽然简短,但使我极为震撼久久不能释怀。震撼的是这次战斗的惨烈悲壮,不能释怀的是这次战斗不但未见于史料记载,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大量八路军战士长眠于黄河岸边无人知晓。因此特在他们为国捐躯80周年之际,将他们英勇壮烈的牺牲记录下来,以慰英灵。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和茅盾共同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特别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他们同战斗,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鲁迅日记》载,早在1921年4月,鲁迅和茅盾就有书信往来,以后日益密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盾从汉口返沪,居闸北横浜路景云里;同年10月,鲁迅同许广平也从广州抵沪。茅盾回忆说:“1927年10月,那时我由武汉同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似乎以后就没有再会面,直到1930年春”①。他们往来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徐小平 《21世纪》2009,(7):60-61
一个学生的留言“徐老师,我是中国美术学院大二陶瓷设计与工艺美术系的陶琦。我这个系出来很难找工作。但是学设计的毕业了应该到外面看看。我很想出国读研究生,那些设计类专业,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好很多,我们只不过是在模仿他们的理念。我很犹豫到底要不要出去,老师你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回答: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出国,如果能够出国留学,就出国。如果去不了欧美,就去……哪怕是韩国!  相似文献   

6.
守陵老兵     
张贤倩 《中华魂》2012,(22):60-62
位于中国西部的小镇鲁班镇,虽然普通,却与长征史诗紧紧相连。毛泽东在被他称为"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战役中,就在这个小镇打了一仗。贵州近代史学者刘一鸣介绍说:"在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回忆自己的战争岁月时说过,在自己打过的四次败仗中,‘茅台那次打仗就是我指挥的’。所谓茅台那次打仗,就是指鲁班场战斗。"这场"败仗",红军败  相似文献   

7.
现在,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出国留学人流如潮,有些学生出国移民了,于是有人说,再谈什么爱国是否有些牵强附会,“假做作”?我认为,对我们的学生是否爱国究竟怎么看,这要分三种情况,其一是没有出国的学生,他们在国内, 爱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已经出国,但又回国的学生,显然,他们是经受住了出国的考验,爱国是没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16日我想,出国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道听途说总是不很多出国的人那就是在而自以为万无一失的心理出国前听前辈们说,利兹市中心有不少地晚上出去最好成帮结这种“危险论”在经过多次道听途曾经在网上认识一个国内的学妹要来英国,出国的前一个星期她给我打电话,让我无论如何也要去机场接她,原因是她听说利兹晚上很危险,她的父母也颇为担心。我告诉她事实并非如此可怕,我可以在她到达之后帮她电话预定一辆出租车带她直接到学校。她竟然诚惶诚恐地回答:“我听说那里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印巴人,不是说他们很危险吗?”我想八成是那些前辈们“…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公关人,同事们都喜欢叫我“战斗”。对我而言,“战斗”不仅仅是一个亲切的称呼,还是一种职业态度。  相似文献   

10.
前往德国     
离别高中时,学过弘一大师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但却始终没有切身的体验。今天不同了,我要离开的毕竟是生我养我20多年的亲生父母!记得近年来父母身体的不适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我的决定,甚至让我出国的念头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动摇。如今,是上路的时候了,我突然开始恨自己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是一直埋怨他们的传统、不开通的思维方式。排在过关的队伍中,我和其他等待出国的人站在一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社区》2005,(10):61-61
职业敏感保险公司的一位职员正教他妻子开车。车下坡时,突然刹车失灵。“天哪!车停不下来。”他妻子大叫,“我该怎么办?”“祷告。”他指示妻子说,“然后找便宜的东西去撞!”指挥员一名游击队员在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他忽然问一个12岁的男孩“:假如你是游击队的指挥员,为了不让敌人使用铁路,游击队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男孩站起来大声回答“:必须迅速占领售票处,并烧毁全部车票!”开玩笑一天,某高级公司招聘人员,一位高材生跑去应征。老板问他说“:你想要什么工作环境?”那人说:“我想一个月薪水10万,一年有一个月公费让我出国,公司公费为我…  相似文献   

12.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名片上印着雷锋头像,他总是这样“推销”自己:“我叫孙茂芳,遇到麻烦事儿找我……”本是含饴弄孙之年,不打麻将、不出国度假,他还在照顾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他的足迹伴随着“雷锋精神”传遍大半个中国,古稀老首长孙茂芳感动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许多中国人在一片出国热中出国“淘金”,其中不少人来到匈牙利。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匈牙利的中国人已达一万多。他们来自国内的各行各业,既有医生、教授和演员,也有城里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多瑙河畔,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要实现“自我价值”,执着地圆自己心中的梦。 挣的每一个福林都饱蘸泪水和血汗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生活着众多以“练摊儿”为生的中国人。起初,他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光明的使者,失去它必将麻烦不断!”这是我那次当盲人得来的感受。那滋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与表妹去逛街。在人行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位朋友,一天能吸两包“红塔山”,李白不是自称“酒中仙”吗?他则自称是“烟中鬼”。整天喷云吐雾,美滋滋地自我炫耀:“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别人劝他戒烟,他则反驳说:“有些人整天烟不离口,不是照样高寿吗?”而不到50岁的他怎么也想不到癌魔对他的侵袭,他的肺部已经溃烂,在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之际,他后悔地说:“是吸烟害了我,都怨我没听医生的话。”由此,我联想到另一种后悔,也就是被禁锢在大牢里的某些“公仆”们。当他们还没有尝到铁窗高墙的滋味的时候,当他们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时候,他们何尝不知道这是犯罪?可是他们挡…  相似文献   

16.
“老哥哥”住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1992年,驼着背、扶着拐杖的他第四次到中国旅游,我是那次旅游的领队。旅程行将结束时,他问是否可以把我看作他的小妹妹?我想都没想:可以。从素昧平生到成为兄妹,几年来,他奉出了那许多真诚、宽容和慈爱……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4,(21):50-50
常律师:你好!金某欠了我母亲一笔债务。后来我母亲去了国外。最近我母亲回国后,得知金某也已出国。我母亲就找到他妻子,他妻子说他们夫妇已离婚,且已做了财产分割处理,称这债务与她无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母亲还能追偿这笔债务吗?舒 宜舒 宜:你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新《婚姻法》做的最新的司法解释(简称“解释二”)的有关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的债务,除非债权人能证明这钱是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否则这个债务就是个人债务,不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偿还。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一方的名义所借债务,则是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如果一方能够证…  相似文献   

18.
杨瀚 《百姓生活》2010,(4):54-56
2009年春节前,我到台湾访问,与台湾的朋友在谈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态度与处置方法时,有朋友说:“蒋介石对杨虎城是很宽容的,让他出国就是了,是杨虎城非要回国才遭逮捕的。”事实是这样吗?非也!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半生活动战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所以,他多次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可以看出,他对农民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他认定: “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中国有五亿农民,如果不团结他们,你有多少工业,鞍钢再大,也不行的,也会被推翻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相似文献   

20.
第一道就是“语言关”。出国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英语不错,不仅能笔译,还当过兼职的英语教师,“语言关”对我来说早就属于“过去时”了。但是出国之后,我很快发现真要与外国人沟通还有很大的语言障碍。在中国时,我觉得老外说的英语都挺好懂的。怎么一到了国外,这些老外说的话都变快了,变得含义不清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