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2.
据各类文献史籍记载:东周时期,重庆忠县一带为巴国腹地。然而,通过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在这一地带发现了大批楚文化的墓葬,尤其是2007年度在洞天堡发掘的几座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鬲、孟、罐等与楚国腹地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鬲、孟、罐完全相同。可见,当时楚文化的势力已达到巴国内地。对这一地区的地下考古资料作深入研究,对复原楚文化西进和巴国衰落的社会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当地汉墓中出土器物既表现出了汉大一统文化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其土著文化仍很强烈。  相似文献   

3.
古代巴国的历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战争为巴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提升了巴文化的声誉和历史地位,铸造了巴文化的特殊品格,造就了巴人的文化精神,促进了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并对巴蜀地区移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上古时期郁山盐泉与巴国兴衰的关系。远古巫载民借助对郁山盐泉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巴族对郁山盐泉的开发与利用,使其立国于枳;最终,楚国西进,巴国失盐而亡。  相似文献   

5.
关于巴国的灭亡,一些文献记载其为秦国所灭,而另一些则记载其为楚国所灭。其实只要明白"巴"从来都是一个各大氏族部族结合成的人们共同体,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巴国存在,这样两种记载便没有什么矛盾可言了。对"巴"进行综合研究,是一个需要整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浩大工程。在此从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及其以后巴地存在的氏族制遗存来反观整个"巴"的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6.
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徐南洲四川古称巴蜀,又简称为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蜀人、巴人以及许多氏族部落在此生息繁衍,先后建立了蜀国和巴国,创造出璀璨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于探讨古代的蜀人因何而得名,即主要从《山海经》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只要诚心爱某国、忠心保某国、舍身殉某国,就是值得歌颂的爱国主义者.譬如:周朝巴国的将军巴蔓子,借楚军平定了巴国内乱,后来又为了巴国的三座城池不割让给楚国,自杀殉巴…….这个政治上不明不白的人物(因为他很可能是镇压奴隶起义的刽子手),即被赞颂为"具有伟大的爱国精神".荆轲、高渐离不惜杀身而保燕抗秦;诸葛瞻、刘谌不惜杀身卫蜀反魏……也被推崇为杰出的爱国英雄.曹  相似文献   

8.
一、巴族及巴国的兴亡 (一)巴族溯源 巴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其名为“巴”,有人认为是“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有人认为盛产芭茅草而得名;有人认为是虫、蛇之属,《说文》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  相似文献   

9.
《重庆社会科学》的“重庆历史文化”栏目,是一个读者了解、认识重庆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发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重庆魅力的重要途径。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城市。她个性十足,追求时尚而活力无限。在先秦,重庆就有自己独特的巴文化,战国时期又融入了同样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巴国的建立更是为重庆悠久的历史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重庆在巴楚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融合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重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重庆人放达耿直而又火辣的性格。展现重庆这一年轻直辖市的文化魅力,“重庆历史文化”栏目算是眼光长远。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方铁早在旧石器时代,四川汉源、资阳、铜梁等地就有人类活动.[1]以后,生活在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居民,又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周代,蜀族、巴族分别在这一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建立了蜀国与巴国。关于蜀族、巴族与被统治民族...  相似文献   

11.
在探索古代巴族信仰和崇拜何物的历史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古代巴族世世代代都有过对“虎”、“蛇”崇拜历史。然而,古代巴族人们除了对“虎”、“蛇”进行过崇拜以外,还有过对神“鸟”崇拜的历史,考其渊源,前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往后历经夏商周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现在土家族居民生活习俗中仍有踪迹可寻。在此,就巴族崇“鸟”的历史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并认为古代巴族应是一个以多种动物为崇拜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古典史诗具有"口诵史诗"与"舞蹈史诗"两种形态。"口诵史诗"集中出现在西周初年,具有吟诵性、教训性及叙事性特征;而舞蹈史诗则从周初的"大武乐章"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与宗庙祭仪紧密结合,具有表演性、戏剧性和诗乐舞综合性的特征,是古代雅乐的重要组成,是天地、祖先祭仪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舞蹈史诗具有与口诵史诗不同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史诗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李扬眉 《文史哲》2006,(5):55-69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期歌乐舞三者密不可分,混合为一。在这种混合艺术中,舞蹈是其核心,歌诗依附于舞蹈而存在,是舞蹈的伴奏和节拍。在舞蹈的影响下,歌诗的功用在声而不在意,且在内容和艺术上呈现出"浅薄而粗野"的特点。歌诗的这种存在状态及特点,使其不具有独立传播的价值,因此在后代的典籍中,很难发现远古歌诗的踪影。至周,礼乐文化兴盛,歌诗成为时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此时歌诗方摆脱舞蹈的束缚,得以进入自身的发展轨道,并快速地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巴渝舞作为巴渝地区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有专文。学者们从巴渝舞的名称、巴渝舞起源时间和地点、所涉及的民族以及内容形式的特征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基本廓清了巴渝舞的本来面目,为进一步研究巴渝民族文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上的先周期和西周初期这两个陶器群所代表的年代,在武王克商前后是交错 重叠的。徐良高说武王克商后丰镐地区商文化因素突增不符合实际。因此,把97SCMT1西周初 期地层叠压先周期灰坑的地层关系称为“商—周考古界标”是不科学的。碳十四测年方面的专 家,听信“商—周考古界标”的错误主张而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可信度受到影响。夏商周断代 工程把由此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作为推定武王克商年的出发点,是很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人形成以巴郡、南郡、武陵郡以及邻近的汉中郡、犍为郡、广汉郡为集中的聚居区,同时又因外出为官、军事征调、叛乱外迁等原因,在巴地以外的区域形成分散的居住区,形成巴地巴人集中分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大体格局。从时间尺度上看,秦代巴人主要分布于巴地,汉代才逐渐形成巴人集中分布与外地零星分布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朝廷加强对巴地控制的总体思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理念至少自尧舜以来已启其端绪,相应夷夏问题亦随之而起.周代虽有严夷夏之防的观念,但在政治上却借朝聘盟会制度比较成功地理顺夷夏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原文化对四夷的主导地位,从而以"用夏变夷"的方法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和一统局面的开启与巩固.周代的夷夏政策在较多方面时秦汉以下历代王朝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为周秦以下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启迪.在夷夏观念中表现出的强烈中华文化主体自觉意识,在今日中国应对世界文化新格局下的挑战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从地理方位、自然条件等来看,这块地区是远古巴人的发源地。巴人和巴文化的典型特征或表现形态是"巴风巫韵",而巫文化最早则起源于巴人的制盐术,并与女性分不开,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过程中,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应该确立"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巫山则处于"一肩挑两头"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发,才能使巫山真正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文化象征和情感归属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