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及其子为谁,一直是吐蕃史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史料对此事的记载亦多有歧异和抵牾.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金城公主在吐蕃很可能生有一子,但此子非墀松德赞,而应是先于墀松德赞出生的拉本王子.  相似文献   

2.
赤德松赞统治时期(公元798年-815年)是吐蕃留下石刻碑文最多的时期.赤德松赞的统治上承赤松德赞和牟尼赞普,下启赤祖德赞和郎达玛,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发展史上是一关键时期.但据赤德松赞时期的石刻碑铭分析,此一时期佛教对吐蕃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三十五年前,岑仲勉先生曾发表《<隋书>之吐蕃——附国》一文①,经多次阅读,感到所论为探讨古代藏族史提供了卓见。吐蕃为公元七世纪出现在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奴隶制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以前,汉文史籍中未出现吐蕃之名,这是否意味着公元七世纪以前,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尚处于部落分散、互不统率的境况呢?当然不是。根据藏文史籍所载,至迟在公元六世纪后半期,处于雅隆河谷(今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穷结县境)的悉勃野部落,已经统治了今西藏山南地区和控制了昌都地区之西部,建立了早期奴隶制政权。既  相似文献   

4.
公元九世纪中叶,藏族社会在吐蕃奴隶制王朝崩溃之后,进入了地方政权割据的状态。适至十一世纪上半叶,在我国甘青一带逐渐出现了一个以河湟流域为中心、以藏族为主体的确厮啰封建地方政权。它以青唐(今西宁)为首府,辖区“占河湟间二千余里。河间有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在确厮啰政权存在的百余年间,和北宋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河湟地区的政  相似文献   

5.
寂护的思想地位目前已得到学界认可,但寂护的历史价值仍在确认中。事实上,寂护的历史活动使其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地位。8世纪中期,寂护接受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邀请进藏,之后在藏活动近20年,配合赤松德赞的宗教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佛苯之争、参与设计修建桑耶寺、出任桑耶寺首任堪布、建立吐蕃首只僧伽、组织翻译佛典等,使得佛教在西藏扎根,并最终与藏文化结合成为藏人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的傣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两个地方性的政权,即唐代南诏统治时期的“茫乃道”政权和宋代后期的“景陇金殿国”政权。多数学者都将后一政权作为傣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组织,当作傣族进入奴隶制社会的主要依据,认为傣族社会在元末明初之际才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我以为只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唐宋时期的傣族历史材料,并和解放前  相似文献   

7.
试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教育杨明公元七世纪初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公元633-650年在位),崛起于雅隆河谷,统一了整个藏族地区,于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他采取了一系列建政措施:建都于逻娑(今拉萨);分设...  相似文献   

8.
一、蒙古军入藏前西藏地区态势 西藏,古称吐蕃或土蕃。吐蕃是藏族人在今西藏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性奴隶制政权,公元9世纪时。吐蕃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导致吐蕃政权的崩溃。吐蕃地区的统治者们为争权夺利不断混战,使得吐蕃地区“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十家,无复统一矣。”“大政权与小政权,众多部与微弱部,金技与玉叶,肉食者与谷食者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吐蕃地区进入各自称王,各霸一方的分裂时期。  相似文献   

9.
一 南诏是唐代云南地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多民族的奴隶制国家。南诏政权的建立顺应了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云南的大业,推动了该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南诏在立国270年间,促进了境内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了与邻近的吐蕃、骠、昆仑、真腊、大小婆罗门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虽然与唐王朝发生过冲突,但基本上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南诏政权对外扩大交往,积极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对内加强统治,采  相似文献   

10.
青海都兰、乌兰地区的吐蕃佛教遗址、遗物年代很可能是在779年吐蕃本部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成,赞普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国教,大力弘佛,是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地区的佛教遗迹、遗物产生的原因。藏文史籍记载的松赞干布时期所建寺庙隆塘卓玛庙(klong thang sgron ma temple)和仓巴隆伦嫩庙(tshangs pa rlung gnon temple)则不可能在青海吐谷浑地区,都兰热水北岸塔基也并非是文成公主的最后归宿。青海都兰血渭6号墓的墓主人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而2018血渭1号墓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国的某位吐谷浑小王。都兰热水等地的吐蕃墓葬可能受到象雄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吐蕃葬俗应是由来自象雄地区某个家族的成员传入都兰热水地区。  相似文献   

11.
孔老二是一个逆革命潮流而动、拼命维护旧制度的顽固派,他的一生效力复辟,开历史的倒车。他的言行准则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老二在奴隶制行将崩溃的剧烈变革时期提出的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把社会拉向后退。为了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孔老二总是玩弄反革命的策略,以“德”、“仁义”、“忠恕”当做腐朽的奴隶主阶级的招魂牌和  相似文献   

12.
试论吐蕃的刑事法律制度牟军自公元六三三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奴隶制王朝,历经十一个赞普(国王)的统治,直列公元九世纪王朝崩溃,持续达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被藏学家公认为西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其原因除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十分强大外,还与当时有...  相似文献   

13.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李唐以后,历经了五代十国与宋、辽、金的南北割据局面。南有赵宋帝室政权,北有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西北有西夏和畏兀儿,西南又有以兄弟民族彝族为主的大理王朝,各霸一方,相互争雄,战端频仍。大抵与此同一时期,在祖国的西陲西藏地方,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统治集团内讧,二、三十年之后,又爆发了声势浩荡的平民大起义,摧毁了二百余年的吐蕃王朝统治,促进了西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特别是公元十世纪之后,在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诸如十三岁登位并进而统一吐蕃的松赞干布,在文治武功上成就显赫的赤松德赞,在完成西藏与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八思巴,以及公元一六四二年,凭借蒙古人固始汗的武力,建立起噶丹颇章政权[注]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尔·东赞宇松及其子孙是吐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辅佐两代吐蕃赞普,对吐蕃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划定、法律的健全、社会的安定以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到了吐蕃赞普赤都松芒布杰时期噶尔家族遭到被灭门的悲惨遭遇。文章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和古代汉文史料对噶尔家族被灭门之缘由做一客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隋炀帝暴政的实质,是残酷地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并肆意扩大隋代残余的奴隶制度。他所掌握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他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和扩大奴隶制的暴力工具。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即隋代仍处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与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并存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的存在及其影响,使隋朝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往往成了或大或小的奴隶主,具有了奴隶主的阶级属性。于是,封建制的隋王朝也就具有了某些奴隶制统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印度瑜伽行中观宗自续派和汉地禅宗同时传入吐蕃。二者经历了从和睦共处到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阶段。最终,因为见地和修持方法的差异而引发了一场争论,史称"顿渐之争"。汉地禅宗本是吐蕃佛教的滥觞,但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汉地禅宗在"顿渐之争"中失利后,汉地禅宗在吐蕃逐渐销声匿迹,对后期的藏传佛教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吐蕃说起     
看了电视片《文成公主》之后,不少同学对吐蕃的蕃字读音产生了疑问:“吐蕃的蕃字,在字典上只查到fān、fàn音,为什么电视里读作bō,是否读错了?”回答很简单,这个字古音读bō.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唐人称之为吐蕃.《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按:“发”、“蕃”二字双声,古可通转.注意:“发”、古读为“拔.”《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咸肉)发”《说文  相似文献   

20.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