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其核心内涵是强调整体的“格式塔质”和知觉的识别和组织作用.该理论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以及“闭合性”原则对于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予以了新启发,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诗词在译语语篇重构过程中对原诗“模糊”的“境”、“象”、“意”的处理以及模糊美的再现必须基于充分保留原文模糊的“格式塔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能否有意识地、完美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识解方式。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以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为例,围绕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感再现的问题,阐释了识解方式对模糊美感的磨蚀作用,并探讨了模糊美感再现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论模糊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模糊语言的存因、地位、类别、特点、修辞作用,及其与“确定”(精确、明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模糊的语言能用较少的代价表达复杂的感情,用最简洁的话语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这种含蓄模糊给翻译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处理中国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言,成了众多翻译研究者的关注重心。以往中国译评家称模糊语言的直译为“文化陷阱”、“误读”、“偏离”、“死译”等,本文做出了与往昔不同的价值判断,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东方情调化处理”方法,并举了大量的英译作品中的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对模糊翻译作了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模糊语言的研究和运用自一九六五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应用数学系、自动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后,开始在数学领域里建立起一个分支,即模糊数学。他列举了星鱼、霉菌鱼等。认为它们是处在一种界限模糊不太分明的地位,他认为总鳍鱼的发现,使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是他作为模糊数学的基本论据。同时,他还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集的名称,而不是非模糊集的名称。”随之,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不少语言学家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哥根的《论模糊机器人的设计》、威尔勒的《自动机与语言学中的模糊概念》等,都论述了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和未来程序语言的模糊性质的问题。接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派克更充分肯定了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此后,模糊语言学就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可否追溯到两千年前孔丘在这方面的一些言论。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主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用  相似文献   

7.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模糊思维被看作近代科学领域提出的新问题、新概念,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已率先论及。《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讲的虽然是老庄的泛道论,但实际上已经潜在地提出了模糊思维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美学化,所以这个论述也道出  相似文献   

8.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0.
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语义是语义学中一个十分引入瞩目的研究领域,而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则又更引人瞩目,大量讨论模糊语义的文章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决不仅仅出于寻根究底的好奇心,更因为它在模糊语义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它与模糊语义的性质、与人的认识、与所指客观事物以及言语交际都密  相似文献   

11.
古典美学中的“飞”是一个对古代文人的思考、创作与鉴赏至关重要,又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诸多文化特征的意象群。从其内在蕴涵、外在延伸及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表明,“飞”意象群在中国古典美学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所蕴涵的审美文化取向与审美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村落园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园林景观已为数不多 ,文章对其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了“古村落园林” ,并从我国城镇古典园林与“古村落园林”相对比的角度入手 ,对“古村落园林”的界定、特点以及进行“古村落园林”研究的意义等三个方面 ,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 ,以求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词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什么是模糊[1]词呢?模糊词(包括词组,下同)指的是那些外延界限不确切,具有游移性的词。例如,“夏天”一词,它的外延界限就不能作一个明确的划定。从几月几日始到几月几日止为“夏天”不好一刀切。换句话说,“夏天”与“春天”、“秋天”之间的中介过渡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性。模糊词在自然语言中大量地存在,必然引起我们的关注并给予应有的研究。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模糊词进行形式化处理,以适应计算机所使用的形式语言的需要。这将对语言现代化,进而对国家现代化做出较大贡献。模糊词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建立模糊词汇学这样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词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与模糊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尔提曾分析过语言的这种模糊现象,他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马尔提只谈到名称,而麦·布莱克却正确地把这个问题扩大到包括一般的语词:一个模糊的语词,就是一个没有严格地划出应用范围的普遍语词,模糊的语词总是有某种“交界的”区域,我们从来不能确  相似文献   

15.
论模糊词义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模糊是人们在分辨具体事物、现象等是否属于词义所指时有不清楚之处。目前 ,大多数人倾向于词义模糊的关键在于“外延不定”。我们发现仅“外延不定”无法揭示模糊词义的本质。本文尝试了用模糊数学术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模糊”这个词,它的同义语是含混、混浊不清等,因此,一说模糊,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塌糊涂”和“含混不清”;如果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直觉的印象就是不严谨和对认识缺乏明晰性。其实,模糊思维,是借用模糊这个词,而扬弃了其中的糊涂词义;模糊性思维不是指一种糊涂的思维,而是反映以模糊现象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强调对事物整体把握方面来说,有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老子》所说的“道”,就具有从整体把握宇宙规律的模糊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来,透过恍恍惚惚的认识媒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形象;因此,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方的艺术传统,审美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往往也崇尚由模糊、朦胧而构成的艺  相似文献   

17.
模糊逻辑是一个新的逻辑分支。本文试图对模糊逻辑的一部分——模糊概念作一具体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论述:从哲学认识论、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模糊概念”作了界定;运用模糊数学集合论方法对模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具体的描述研究;对模糊概念的论域和系统作了区分,并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模糊概念在种类上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特殊性作了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古典悲剧形态的“喜剧性”情结人手,通过一种广泛的文化比较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季节神话”的神话学渊源;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儒、道思想的认识论关系;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与尼采悲剧观的“同质”现象;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存在意义;从而得出中国古典悲剧其实是一种原始悲剧的结论,进而指出中国古典悲剧与黑格尔“古典悲剧”的“异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不可避免。在区分“模糊”与“歧义”“笼统”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建的当前我国立法语言语料库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穷尽性考察后可知,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可分为“表达上的模糊”和“内容上的模糊”。其中“表达上的模糊”表现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上;“内容上的模糊”表现在代词与助词上。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是法律简洁性的需要,也是法律周延性的需要。针对模糊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立法技术规范的视角,应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模糊词语”“列举相关信息”或“条款补充”“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手段,使模糊信息明确化。  相似文献   

20.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