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贫式增长与社会机会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秀兰  李宝卿 《统计研究》2011,28(12):41-48
 目前的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局限于从收入或支出角度考察增长是否益贫,没有足够重视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服务机会分配的益贫性。本文用基于社会机会函数(SOF)构造机会指数(OI)和机会益贫指数(PIO)的方法测度中国教育和医疗服务机会分配的益贫性及其动态变化,采用CHNS住户调查数据(2000-2009年)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作为考察增长益贫性以及制订和执行更具针对性的益贫策略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应用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中唯一满足单调性公理的减贫等值增长率(PEGR)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益贫性进行系统评价。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出持续的减贫式增长特征,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改善的减贫效应;中国经济增长近期表现出相对益贫性,但仍不具有绝对益贫性。鉴此,结合中国实际,政府益贫式增长政策的关注重点应是改善收入分配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不断下降的事实,文章提出益贫式增长的概念及测度方法,根据CHNS调查的微观家庭收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1989~2009年贫困和不平等变动的变动趋势,判断这段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农村贫困人口是否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  相似文献   

4.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3,30(5):31-36
 借助社会福利函数对益贫式增长测度的可分解性,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提供的家庭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劳动报酬率、劳动时间等微观数据,追溯居民收入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特征要素,将居民收入和各劳动力市场特征的效用性、公平性与增长的损益相结合,应用要素分解模型阐释中国新世纪以来城镇家庭收入增长的益贫性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收入益贫式增长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5,32(2):44-50
本文结合国际前沿收入分配测度方法,基于贫困增长曲线(poverty growth curve,PGC)和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Relative pro-poorness of Growth,RPG)测度指标,应用2013年发布的新一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从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益贫性这一新视角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减贫效应及其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此阐释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的影响机理,并得到更具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钟君 《统计与决策》2017,(8):101-103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有效途径,但收入分配不公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减贫效果,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益贫产业.文章通过贵、桂、川、渝四个省(区市)2000-2013年农村贫困率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发现贵州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与贫困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广西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贫困率成负相关;四川、重庆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贫困率变化都成负相关关系,但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大.  相似文献   

7.
对偶法核算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项歌德  朱平芳 《统计研究》2010,27(11):47-52
 在Griliches、Jorgenson(1967)和Hsieh(1999,2002)的基础上,结合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发展了一种基于人力资本的对偶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为研究对象,同时运用对偶法和传统测度方法测度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验证了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更多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投入要素的变动,同时发现两种方法测度结果差异显著。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差异来源于直接资本价格与间接资本价格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不一致性。通过对两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可以认为对偶法是传统测度方法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生云 《统计研究》2012,29(7):101-106
阐述亲贫困增长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目的在于总结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关亲贫困增长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七种,都是从收入增长率变动或贫困指数变动角度进行构建。现有文献研究从收入维来测度亲贫困增长,有关多维度的亲贫困增长测度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相应地也可以从多维角度分解经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目前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都是基于匿名性假定,如何考虑非匿名性情况下的亲贫困增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否亲贫?本文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数据,运用修正的减贫等值增长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亲贫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亲贫性,但农村经济增长的亲贫性欠佳.  相似文献   

10.
索洛余额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没有解决函数的内生性和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问题,ACF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本文推导了参数的内生性和时变性问题,基于ACF模型提出了我国的时变参数估计方法,并对我国1990-2017年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估。研究结果表明,ACF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从全国来看,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渐下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弱且波动大。分地区来看,各地区的TFP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近年来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水平最低,2012-2017年均为负值。同时,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与收入公平:1994—2007年数据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研究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成因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与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教育基尼系数通常用于测度教育不公平程度,中国的不同级别教育公平程度与地区教育公平程度有较大的一致性.利用1994-2007年中国教育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系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构造计量模型,在比较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各因素中发现教育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一特征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增加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实证与现实的矛盾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教育投入及回报不公平是影响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东 《统计与决策》2016,(23):136-140
文章引进了一种奇异谱(SSA)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增长率、吉林省财政科技投入和财政教育投入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吉林省财政科技投入具有3.62年的循环周期,吉林省财政教育投入具有5.32年的循环周期.文章还利用互谱分析研究了吉林省科教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发现吉林省财政科技投入领先于地方生产总值1.96年,财政教育投入滞后于地方生产总值0.55年,并对吉林省的科教投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影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区域发展——基于中国各地区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颖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9):72-75,9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的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对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指标;人均教育年限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教育发展差距显示出明显的地域性.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洪兴建  董君 《统计研究》2020,37(9):24-33
鉴于现有多维极化测度方法未能体现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引入余弦相似度,并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提出了新的多维极化测度方法。该方法还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能够分析每个维度及其变动对多维极化的贡献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从收入、财产、交通通信支出和受教育水平四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之间的多维极化。实证结果表明,城乡长期多维极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交通通信支出和收入三个维度的极化效应是主要原因,而财产极化效应不利于多维极化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锋  雷欣 《统计研究》2010,27(10):47-55
中国式财政分权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分权,而是一种“事实性分权”。选择单一维度的分权指标,无法准确衡量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程度。本文以1997-2007年中国的省级数据为样本,选取财政收入自治率、财政收入占比、财政支出自决率、财政支出占比、税收管理分权度、行政管理分权度6个指标,对中国式财政分权进行全景式评估;进而,运用基于Bootstrap的Shannon-Spearman测度方法,选择信息损失最小的组合指标作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有效衡量指标;最后,应用财政分权衡量指标,检验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省级财政分权程度在样本期间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中国式财政分权整体上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但不同维度的分权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应用Atkinson社会福利函数,通过福利弹性系数和福利改善指数,研究中国居民家庭各收入成分变动对居民总体福利的益贫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988—2010年,占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份额最高的工资薪金收入福利改善指数表现出最大的益富性,退休金收入和家庭手工业或小商业收入对总体福利的益富性贡献也不容忽视;农业净收益份额位居第二,其福利改善指数表现出最高的益贫性,包含转移收入的其他收入也具有一定的益贫性。相关方法可用来评价政府的财税政策是否具有益贫性,相关实证结论为制定缓解收入不平等的益贫性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钰 《统计研究》2003,20(5):49-4
“索罗余数”问题 ,即可计量产出的增长大于可计量投入的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中无法解释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很多理论 ,最重要的解释是将这个现象归因于一些边际收益递增的投入因素 ,如规模效应、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等 ;还有就是归因于投入中的一些不可测度的因素。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格里利兹在他 1994年的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演讲中则提出了另一个看法 ,那就是人们对经济的测度实际上十分有限 ;其中最严重的计量问题是由他所谓的“不可测度部门”所引起。所谓“不可测度部门 (unmeasurablesector)”主要是指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投入与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准确、客观地测度各生产要素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积极的作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 Douglass Function ,简称C—D生产函数)是一种从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中,分析经济增长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1)(1)式中:Y为产出;K为固定资本存量;L为从业人数;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A为技术水平。在两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中,劳动投入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衡量通货膨胀对贫困影响的传统方法提出商榷,提出能够准确测度通货膨胀对贫困人口在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维度影响程度的新方法,并具备推广到更多贫困维度的特性.该方法以具有加法可分性的R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Sharply方法对贫困改善的通货膨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解,根据2004~2010年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计算通货膨胀因素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贡献度,较为精确地测度了通货膨胀对贫困群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