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构建城市化效率与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一方面采用全局参比法、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采用熵权法对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1)2008—2019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教育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快于城市化效率。(2)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分布,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3)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处于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但是经过12年的发展,在2019年我国城市化效率与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了勉强协调和初步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永恒的现象.这使得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既可以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可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分析各经济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因此,对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研究成为近年来统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DEA-Tobit两步法,综合评价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配置效率与区域开放程度、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机构的人才投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正相关;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负显著影响;产学研结合水平、政府科技投入等因素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区域科技系统按行政区域划分,可包含国际间区域、国家级区域以及省(市)级、市(地)级、县(市)级,甚至更小行政区域等几个层次.从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来看,对区域科技系统综合实力评价的研究已非常广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潜力(或科技基础)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科技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提出了诸如"国力方程"、"科技知识储备量"、"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法"和"评分法"等不少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和研究星级饭店综合实力不平衡的特性以及形成的机理,对于正确认识旅游饭店业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旅游饭店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综合实力的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星级饭店综合实力较高,位居全国的前五位;青海、宁夏、西藏等地星级饭店综合实力要低.星级饭店的地域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开发水平以及区域和交通条件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在科学界定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区域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发展协调度、资源消耗、环境效应等6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解决了以往区域建筑业评价中存在的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的核心尺度之一,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发展水平.本文在分析青岛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实力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对工业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影响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和聚类。结论表明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文章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地区间存在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现象,文章在深入解读转型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31个省份在2013年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各省份的公共服务水平分区域呈现出差异,东部区域的政府政策对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西部区域的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均对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层次因子分析评价模型;以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实力为研究视角,建立了二元回归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协调性;以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例,对模型具体的构造方法与实用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信息熵评价法在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其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了自然资源对我国省际的影响.通过对各个省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及其对资源依赖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对资源产业依赖程度越高,其综合实力及排名就越靠后;而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越高,地区综合实力就越强,由此产生了“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强弱差异,可以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本文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构建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可拓工程法构建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单指标以及多指标综合测评,对冀中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比较,得出了各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同等级,从而为冀中南地区旅游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因子一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8个主要经济指标,对成渝经济区内46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将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4个等级。从经济总量、人均实力及综合实力方面,揭示出4个等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乡镇综合实力的涵义及开展测评工作的意义 乡镇综合实力是用来反映和度量乡镇实力强弱及发展速度快慢的综合指标。何为乡镇综合实力?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千秋。笔者认为,所谓乡镇综合实力是指在本乡镇区域范围内由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对本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环境评价体系是国家商务部对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做出的综合评价。自1999年运行以来,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开发区发展变化进行了数次修订和完善,最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个大类(即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供给、社会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共88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区综合实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地区综合实力涵义的论述,建立了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地区综合实力的方法--因子分析赋权法,并用SSPS统计分析软件,对1996年29个省区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科技研发对技术创新及长期经济增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三阶段Bootstrapped DEA方法对我国2010年31个省级财政研发支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外生环境变量如高等教育投入、设立研发部门的企业数以及中东部区域因素有助于财政研发支出效率,而人口数量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变量无助于该效率的提高.另外,随机因素对财政研发支出效率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在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干扰和随机因素冲击后,我国省级财政研发支出存在23.3%的投入浪费.影响地方财政研发支出效率的内生因素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发展水平,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各区域高新产业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07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数据,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度量方法(slacks—based Measure,简称SBM)对高等教育效率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普遍不高,区域差异显著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涛  傅强 《统计研究》2011,28(7):62-70
 本文基于非意愿变量Ruggiero三阶段模型对1998-2008年我国29个省级地区进行评价,旨在求解生产过程中给定各种投入要素和产出水平下实现碳排放污染最小化的效率指标。继而进行区域效率差异的比较,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地区差异动态演进,最后,采用面板回归考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效率逐步提高,但区域分化明显,由“单峰”向“双峰”演变;效率改善更大程度上是来源自逼近效率前沿的结构性改善,而技术进步效应尚且不足。中国经济的迅速扩张并未对碳排放效率构成较大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碳排放效率卓有成效,但改善作用对不同区域影响力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