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章基于DEA的经济生态效率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超效率生态效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使用面板模型对影响经济生态效率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参数进行了估计,核算出产出弹性有效的临界点,最终得出:十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值存在动态的漂移变迁过程,高生态效率值地区存在着从西部向东部区域的转移倾向;技术进步在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产出弹性不断提升,但由于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客观上制约了生态效率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在量化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的基础上降维合成区域生态效率综合指标,并进一步从政府生态行为视角实证研究财政节能环保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政府单一主体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一种过渡模式,财政节能环保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其作用具有非对称倒U型特征,且我国不同地区处于倒U型的不同阶段;(2)政府对环境政策执行力度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东部政府对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而中西部则为抑制作用;(3)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与区域生态效率均呈负相关,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效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6年中国29个省际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价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进一步以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值为因变量,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环保资金投入,环境政策及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依据研究发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区域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趋势;进一步构建SYS-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在时间变化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从异质性上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生态效率促进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陈正  李明明 《统计与决策》2011,(11):109-110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加强,区域经济与其相邻地区的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DEA以及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金融集聚指数以及生态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利用2009年-2013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了空间滞后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呈现"东高-中西低"良好的统一性,而且各省市金融集聚指数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性,在东部西部地区,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而在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银行业、证券行业以及保险行业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影响在大小以及方向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一种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组合式多元统计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分布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性,同时全国及区域层面生态效率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梁星  卓得波 《统计与决策》2017,(19):143-147
文章利用熵权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分析中国整体水平以及东中西部的生态效率差异;然后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资利用、环境政策、技术创新、城镇化以及平均受教育水平等7个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代理变量选择以及与当期生态效率、滞后一期生态效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鉴国内外较流行的DEA方法及Malmquist分解技术对我国石油行业生态效率进行了区域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石油行业生态效率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不同省区的行业生态效率差异较大。现阶段生态效率的提高主要靠相对生态效率的改进,依靠缩减产量或在生产管理上做出时期调整来减少污染排放,而依靠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较小,呈现出无作为的希克斯技术中性。据此可知,技术改造和升级是决定该行业生态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截止2004年底,四川共有181个县级行政单位,除43个市辖区外,有14个县级市、120个县和4个自治县。这138个县的幅员面积占全省94.7%、人口占全省74.2%、GDP占全省58.9%。以工业化率指标来衡量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有如下特点:四川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687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为62815亿元(经济普查后尚未调整的统计数据),工业化率为45.9%。2004年,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55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65亿元(源…  相似文献   

11.
广安巨变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各地的发展进程.广安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设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一场巨变.所谓巨变,是指发生了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变化程度很大。从纵向来看,2013年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是1999年广安设市第一年的7.3倍、8.1信和9.0倍。  相似文献   

12.
文章用超效率SBM-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11—2016年西部11省份的生态效率及其变化态势、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两极分化”和“东高西低”的态势;西部生态效率总体呈动态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人均GDP、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对西部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能耗水平、城镇化率、环境治理投资占比则会抑制生态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工业生产总值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工业扮演着主导角色.近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与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分析研究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动规律,可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有关核算资料对近十几年中国四大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数量考察。通过从总量、结构和贡献率等角度,并辅之于部分省际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的分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一致,金融业增加值向东部地区高度集中,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中,区域金融业贡献率最低,且呈平稳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兰 《统计与决策》2016,(22):57-59
产业生态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基础.我国经济长期的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运转模式,已严重锁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文章拟引入非径向BM-DEA模型,以2005-2014年我国18家工业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生态效率仍处较低水平.因此,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的核心尺度之一,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发展水平.本文在分析青岛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实力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对工业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影响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模型与重复博弈模型对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农业投入生态效率与工业投入生态效率进行研究,探索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各省份分别存在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必要性;存在三种补偿方式,且补偿应按梯度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逆向思维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反推省级生产总值总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发现,一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有偏差,进一步可以理解为这些区域的生产总值核算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运用辅助回归对1978~2008年省级生产总值数据进行调整,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整体总量,还是结构上看,采用的衔接方法在缩小地区与国家GDP总量数据的同时并没有大量改变地区间的排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进而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与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在波动中有所提升,整体水平不高;贸易开放和环境规制均能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但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缺乏可持续性,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并不会使政府降低环境规制强度,贸易开放在受到城市生态效率的冲击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化明显;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贸易开放在环境规制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直接作用过程中产生了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环境规制对城市生态效率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文虹 《青海统计》2007,(12):12-15
发展经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2006年,青海省各州、地、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圆满完成了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文用近几年的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简要分析青海省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