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唐代科举取士的制度设计产生了大量的落第士人.落第的结局,犹如多棱镜,在这类日益庞大的士人群体中折射出多层心态,积极进取之意、感慨悲伤之情、失意怀羞之心、失望归隐之思等杂陈于内.关注落第士人的心态,可以审析唐代下层士子特有的文化心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生活之一角.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言情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士人与身份微贱的女子的恋爱,一为士人与神女的艳遇。它反映唐代士人面对两性关系渴望浪漫爱情时,普遍存有一种冶游心态,而婚姻观念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门阎意识的影响。这种复杂婚恋心态的形成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感意识、世俗欲望在唐代的全面复苏;二是魏晋六朝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落第诗在展示唐代士人的文化品格、自我价值观念、情感世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此 着重阐述其所折射的士人文化心态:文场蹉跎、失意怀羞的心理;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怀才不遇、感伤意 绪的流露;进取归隐、儒道意识的转换等。并进一步审视唐代科举之下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士人文化心理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隐逸风气兴盛,对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唐代文人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对其递嬗缘由的追问,也是深入剖析唐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概而言之,初唐承继魏晋隐逸遗风,盛唐在隐逸中贯注入世因素,中唐淡化了士人的担当精神,晚唐以隐居避祸全身。  相似文献   

5.
唐人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的咏昭君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独放异彩的一支奇葩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中可透视出唐一代士人的复杂心态。唐代的士人们以王昭君为载体 ,将其人生感遇寄托于其中 ,表达出了他们张扬进取精神、悲愤怀才不遇、叹惋命运无定以及浓郁乡愁之思的各种心态  相似文献   

6.
宋代士人具有圆融通脱的心态,并使宋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之后,另开一方天地。这种心态的成因大致有二:文人心理的历史传承与增变;禅佛思想的摄入。  相似文献   

7.
晋宋之际士人新变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佛学东渐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学东渐造成中土传统文化的新变是影响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背景;二是佛教中的新变观念是促成士人求新文化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是晋宋之际佛教新思潮的大量涌入是推动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唐代关中士人普遍具有的内直外方的性格特征,不仅是唐代关中士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与忠奉社稷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关中士人在时局险恶、仕途蹭蹬的际遇下,则移情临泉山野,隐匿寺观庭院,在归隐之中彰显生命的个性,张扬生命的旷达,以曲折的方式显现了唐代关中士人的内直外方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是政治、生产需求、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 ,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 ;与此同时 ,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 ,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士的游说对后来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唐代士人的行卷与战国士人的游说都是人才的自我推销 ;游说所表现的挑战精神强烈地表现在行卷的每一环节。行卷是对游说的一种深层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节日由于处于受抑制的位置,而没有顺利完成适应现代生活的演化,整体上呈现习俗减少、功能弱化的状态.现在要繁荣传统节日,应采取有效措施从三个方面增强其现代性:提炼宣扬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内涵,开发打造节日纪念物,加强拓展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要素导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政府的组织引导、群众的主动参与、社会各方的积极支持以厦工业的反哺和城市的带动。同时,要从宏观层面入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之阻隔,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向及其路径依赖,使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与聚集。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更依赖于因地制宜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协调统一的社会,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农业的调整一直以政策为主,具有易变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为此应走依法治农的道路。目前的农业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作相应的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5.
西藏林芝藏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宗教氛围和艺术审美。文章系统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民族节日的研究成果,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入手,进一步梳理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中的代表,总结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保护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西藏林芝节日文化乃至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业发展评价问题,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把阜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集成为生产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子系统6个子系统,20个指标,运用转型后十一年间数据采用PCA方法对阜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应加强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绿色化、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推广节水型农业生产技术等建议,为阜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雁北民间社火是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和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戏曲的形成。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瓦解了社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具有了审美与娱乐以及旅游与经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村落是人类进入到原始农业社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有了农业的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在这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渐出现以家庭为主的生产单位,有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家庭就形成了村落。有的村落历史可达千年之久,其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俨然如一个小王国。其特殊的传统社会结构在村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又促进了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形成。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且种类繁多,内涵复杂。其中有一类地方性节日,作为整个节日体系当中的一员,由于其本真性、相对完整性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贵州的侗族喊天节为个案,呈现喊天节的本真形态,阐释其与稻作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喊天节被当地民众形塑,民众的诉求也正在转型。面对这种形塑,在不改变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外界应该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