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险学"到"显学"——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从"险学"到"显学".宗教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是"险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宗教学理论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年由真理标准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春风,在宗教学领域引起了积极反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必然对于宗教的本质产生新的认识,并由此带来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大发展,即在宗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从"精神鸦片"说发展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在制度性宗教研究方面,从偏重历史到历史、理论、现实并重,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之外,儒教问题和新兴宗教成为近三十年特有的两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以敬祖为特征的“民族宗教”,它与敬主为特征的“世界宗教”基督教,有许多宗教功能方面的差异。 “敬祖”是人类在幼年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所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经过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血缘氏族社会的粘合剂。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祖”的地位可谓“天上人间”。在西方,萌芽状态的“祖”最终被“主”取代,在东方,萌芽状态的“主”则最终让位于“祖”。东西方宗教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便是“敬祖”导向了“祖先崇拜”,而“敬主”则导向了“上帝崇拜”。我们不妨把东方宗教(儒教)称为“祖的宗教”,而把西方宗教(基督教)称为“主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3年中央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是一种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现象,它涉及面广,影响大。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是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现将近年来我国宗教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述。一、关于宗教的本质赵志毅在《系教本质新论》一文中指出,自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家诞生以来,各个派别的宗教学家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长期广泛的探讨,提出了纷繁多样的企图概括宗教本质的界说,这些学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定义倾向于以信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不是宗教?儒、道、佛三教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共融的信仰形式?这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现代性"问题是我们开展华人宗教研究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通过对"中国无宗教"、"儒家非宗教"陈说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充满了各种"宗教性",置汉族人的宗教生活于不顾,试图说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或者说改造出一个现代"精神文明"体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五四"后学者按西方基督宗教的定义,提出的"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的说法需要反省。中国宗教虽然在教义、教会等形式上不如西方亚伯拉罕宗教那样突出,但在祭祀、庙会、法会等形式上却更胜一筹。中国近代传统的历史研究,包括思想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地方史,甚至经济史中都有很多宗教课题的研究。目前的宗教研究亟须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即将"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分儒、道、佛,结合文、史、哲,兼及社、法、经等多学科,建立一门真正独立的"宗教学",对"中国宗教"加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宗教结构与神系研究学术界对于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神灵体系的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现代宗教学的创立者,著名东方学家麦克斯·梁勒就曾说:“在一般的语言里,我们所使用的宗教一词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信仰的对象,其次指信仰的力量,再次指信仰的表现,即在崇拜行为中的表现”①。在这段话中,缨勒将‘信仰对象”放在首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从人类历史看,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在对不同宗教的认识与理解中,信仰对象总是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观察目标。在古代许多旅行家的游记、见闻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异邦宗教的认识、描述差…  相似文献   

6.
一、近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存在的客观性 在海内外很多学者的论著中,常常是以“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来认识以至揭示中国社会文化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0,(4)
如何安置被称为"宗教"、"迷信"的民间信仰及其结社,是近代国家建设中每每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明治以来日本关于民间信仰话语的爬梳,可以确认近代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特别是信仰结社)认识的知识背景;从日本到中国的认识投影不是简单的复制,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出现交错,各种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称呼——邪教、迷信、宗教、新宗教、类似宗教,可谓其表征。从这一考察中还可以看到,在"东洋学"或"支那学"之外存在着一个绵延不断的非主流的中国研究传统,它通过"道教"(通俗道教)这一言语装置表现出来。道教研究既来自对"东洋学"或"支那学"之批判,更受到了日本"民俗学"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路强 《晋阳学刊》2013,(3):3-10
在哲学的学科领域中,作为八个二级学科之一的宗教学似乎一直扮演着"配角",无论从研究的人数还是研究的规模都不能成为哲学界的主导;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学科的界限去观察社会生活的话,就会发现,宗教学在整个社会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任何一个时期,绝然与宗教相隔离。可以说,对于宗教的研究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侧面的研究;而且就宗教学本身的特点而言,它的研究又必须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因此,宗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的,它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稳定将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学确是当今社会的一门"显学"。因此,我刊就宗教学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宗教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牟钟鉴先生,为我们揭示这门"显学"具体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汉书·地理志》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句话给后来人们研究楚人的精神现象定下了基调,多数意见是把它作为楚人的精神信仰特征。宗教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认为,信巫好鬼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独楚人。本文通过对楚人招魂行为的讨论,指出其包含有萨满教的图式。楚人的宗教形态属于萨满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宗教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宗教是一切文化的本体与核心”论的两种理论形式近现代宗教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宗教文化史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宗教对各种文化、对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克里斯托弗·道森在《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写道 :一种意识形态与一种信仰极为不同 ,尽管它倾向于发挥与信仰相同的社会学功能。意识形态是人的产物 ,是有意识的政治意向试图按照它的意图来塑造社会传统的工具。但是 ,信仰看起来则远离人的世界及其成果 ;它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高的、更加广袤的实在境界 ,而不是走向政权和经济秩序所归属的有限而无常的世界。因而 ,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