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佛教史上一都极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它是古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革后,原有的部派佛教内部分化的结果。早期大乘佛教提倡般若学说。《般若》是梵语 Praj(?)的音译,亦译“波若”、“钵罗若”等,意译“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是用以成佛的特殊知识,佛教修行之人通过闻思修持,掌握了这种智慧,也就能到达涅槃的彼岸。它也是“六度”(六种过渡到达涅槃的道路或方  相似文献   

2.
关于《金刚经》梵本及汉译对勘的几个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大乘佛典中,《金刚经》是一部提纲挈领的重要经典。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般若思想的核心内涵,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根本命题,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这部经典在古代流传甚广,现在保存下来的梵文写本和各种语言的译本之多在佛经中恐怕也是首屈一指的。《金刚经》目前在世界上共有三种刊行梵本(即马克斯·米勒的校勘本、新疆和阗本和吉尔吉特本)和六种汉译本,此外还有尼泊尔写本、藏文译文、和阗语译本、粟特语译本、回鹘语译本、蒙古语译本和满语译本。从现存的这些传本来看,《金刚经》在古代流传的主要地区是印度(尤其是(?)宾)、尼泊尔、中亚、中国、日本和朝鲜。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印度,后经印度西北部传到我国西陲,四世纪末经河西走廊继续东传。公元402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首次将其译成汉文,自此,以长安为中心,迅速传往全国,后来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成为佛教史上一部极为著名的经典。本文拟对《金刚经》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4.
《汉梵对勘金刚经》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用这经中的语言说,可算是“功德无量”。出版社和校勘者胡海燕同志都希望我写几句话做个引子。因为胡海燕同志做这对勘工作自始至终我都了解情况,所以义不容辞,要作点说明。胡海燕同志为对勘此经付出了辛勤劳动。她以此作为硕士论文。原题为《金刚经梵本及汉译的初步分析》,本是研究佛经的汉译问题。1983年她以此论文通过答辩时,答辩会的主持人是季羡林同志,参加者有徐梵澄、巫白慧、黄心川、童玮诸同志和我。大家一致肯定了这篇论文,同意授予她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二自1881年马克斯·米勒首次校订出版了《金刚经》梵本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对《金刚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欧洲学者和印度学者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和刊行了《金刚经》梵本和其它一些语言的译本。日本学者早年主要研究汉译诸本的年代和版本等问题,近年来在研究梵本以及汉梵本的关系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学者,如吕澂先生,很早就对《金刚经》梵本、藏本和汉译本进行过研究。  相似文献   

6.
孙旸 《求是学刊》2012,39(4):127-132
水上勉前期代表作《五号街夕雾楼》和《雁寺》体现了佛教尤其是中国慧能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妓女形象都是作为“佛的化身”登场,用乐观和慈悲使得自我在苦难中得到解脱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男性的救济.而这种把苦难仅仅看做一种存在形式不执拗在其中的精神,便是中国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因明正理门论》(以下简称《理门论》)是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约440-520)奠定新因明的代表作,也是玄奘所开创的中国汉传因明系统的最重要的经典。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理门论》的研究很不够,书中丰富的逻辑思想和一些深刻的论述仍不大为人所知。本文只探  相似文献   

9.
玄奘大师于公元647年和649年,先后译出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Sahkarasvamin)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Dignaga)的《因明正理门论》,印度佛教逻辑学由此传入中国。其中,《因明入正理论》(Nyayapravesa)还保存有梵文原文。现有两种梵文校刊本:(1)达鲁瓦(A,B.Dhruva)校刊本,1930,收入《Gaekwad东方丛书》中。(2)米洛诺夫(N.D.Mironov)校刊本,1931,发表在法国《通报》第28卷中。吕澂先生曾经参照梵文本和藏文本对玄类译《因明人正…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因明学的学术著作——《因明学研究》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因明,这门古老的学问,在几成绝学的境地中,终于又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这是令人欣慰的。  相似文献   

11.
《易经》的卦象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这种以“取象”为主的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而成的特殊思维方式,本文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取象”思维。取象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体现了古人追求整体联系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性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本文提出,分析探讨取象思维问题,对改造和提高民族思维习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奥义书》是吠陀时期印度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本文对《奥义书》中所表现的创世说、轮回、因果以及因明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印证了佛教的部分教义源自《奥义书》的实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逻辑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张忠义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几十篇有关中国逻辑史和因明方面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读了忠义新著的《中国逻辑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一书,更使人感到欣慰。我认为,该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明显的特色。一、不泥旧说,创见颇多“变项”是逻辑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变项与常项》一文中,从纵的方面说明“彼”、“此”等确实具有逻辑变项的性质,而且从横的方面与西方逻辑、印度逻辑作了比较,指出在人类逻辑思维发展初…  相似文献   

14.
佛教思想并不是迷信,也不是超现实的思想.佛教精神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基本伦理道德生活中,仍存在于在我们东方人的精神生活中.本文旨在透过含有宗教艺术性质的释迦造像,以现代的观点探索形成我们东方精神中文化的背景.这不但为深刻认识我国精神文化所需,在物质文明繁盛,精神与科学失去平衡而显露了现代精神空虚彷徨的年代,更令人迫切感到这种探索将拓广我们的精神领域,使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更为丰饶.只有持这种观点来谈佛像雕塑,透过造型探求佛教思想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深人理解佛像雕塑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著,本文意在对《俱舍论》的决定俱生理论加以探讨,并通过决定俱生理论与其它几个主要理论间的关系的探讨,确定这一理论在《俱舍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对《俱舍论》的一些基本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本文中,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形而上的思辨方法,通过对《俱舍论》中有关理论的叙述,查寻出这些理论所面临的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寻找《俱舍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我们发现以思辨的方法提出的某些问题在《俱舍论》中是不成立的,因而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从《俱舍论》的思想出发,作出新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相似文献   

17.
何俊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2):45-53+147-160
象山的《春秋》学是他由经学阐扬心学的重要内容。象山在接续啖助新《春秋》学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啖助新《春秋》学所揭明的“理”只是存于具体史事中的狭义之理,而象山认为《春秋》所存之理等同于普遍存在的本心。由此思想转变,象山《春秋》学也跳出了经学的笼罩,呈现出理学的显著特征。象山基于历史是人心的呈现的判识,进一步聚焦于内惧于心与外恪于礼两个方面来阐释《春秋》,从而对应象山思想的核心理念本心与实学,使象山心学在《春秋》学中得到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8.
因明就是古印度的逻辑学说。探讨因明思想的起源,对研究思维的发展史和认识论都有重要意义。逻辑思想的起源也和艺术、哲学的起源一样,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佛道神仙的天启,也不是某位天才头脑中的固有物。因明的起源,人们从前认识模糊不清,并受到僧侣主义的曲解。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劫初足目,创标真似。”又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本世纪30年代,我国的一些因明论著,也因袭这种说法,认为因明“源于佛说。”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印度逻辑,指产生于印度古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学说,即因明。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以《墨辩》为代表)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下,对这三种逻辑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这无论对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从南北朝隋唐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入,印度逻辑就陆续地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20.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