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于提高上市公司价值,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发布的自查报告进行整理,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投资者关系实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公司绩效有着积极的意义;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实践活动中,双向互动的沟通对于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社交媒体中的广泛讨论与互动,为上市公司之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社交媒体联结关系,本研究考察了社交媒体联结对公司股价溢出效应的影响.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的A股上市公司监管处罚作为外生冲击,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被监管处罚后,短期内受处罚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同时与该公司存在社交媒体联结关系的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也显著为负.排除竞争性解释和使用工具变量方法都证明社交媒体联结强度与股价溢出效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也表明个人投资者负面情绪的传染效应是其中的重要影响机制.本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社交媒体重要价值的认识,为加强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罗付岩 《管理评论》2015,(3):174-184
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关系视角,分析不同投资期限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使用Gaspar等指标,把机构投资者分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和短期机构投资者,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预期一致,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短期机构投资者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投资的短视行为,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长期机构投资占优和短期机构投资占优分别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和信息交易效应,说明只有长期机构投资者才能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提高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建立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激励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市值比例越来越高,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 Data)计量方法研究了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业、信息和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效果.基于CCGINK2004-2006沪深两市3470家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考察了公司治理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影响作用.论文以南京大学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CIRINJU)作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度量指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外部股权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公司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管理层持股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呈U型关系,董事长与CEO分离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呈弱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可能存在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海外上市或发行B股能促进公司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公司规模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财务杠杆与投资者关系弱显著负相关,公司业绩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内生性.  相似文献   

6.
马连福  赵颖 《管理科学》2007,20(4):86-96
随着资本市场的竞争和股东维权意识的增强,投资者已不满足上市公司传统的财务信息披露,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投资者关系就是通过公司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达到发展、维持战略投资者和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因此非财务信息披露应该成为投资者关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投资者关系战略视角,将非财务信息披露作为投资者关系沟通战略的重要手段,构建非财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5年到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要约收购为研究背景,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交易期内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交易期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价值.该结论表明,在减弱非市场化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受制于本身机制设计的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显著提升目标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国内学术界目前研究涉及较少的领域。但随着实践发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薪酬机制关系的角度,仅有微弱的证据可以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  相似文献   

9.
尹海员  朱旭 《管理科学》2022,25(2):69-88
聚焦机构投资者决策行为背后的信息驱动因素,选取2007年~2017年沪深A股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度量指标,分析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差异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中介路径.实证发现,持股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越能减缓样本股票的股价崩盘风险.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羊群行为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也即信息挖掘能力差异会导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程度降低,进而缓解了股价崩盘风险.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熊市中这种缓解效应相较于牛市更加明显.同时,良好的公司内外部环境不仅能有效降低股价崩盘的风险,也可以加强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差异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缓解效应.研究结论为全面认识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以及如何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机理,检验公司治理在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治理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公司治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