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腹是日本武士独特的自杀方式,在外人看来残忍、血腥的切腹行为,却成了日本武士心中最壮绝、灿烂的死法,犹如片片飘落的樱花般凄美动人。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武士道,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2.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是日本宗教的核心,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是包容力强的宗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共存和发展,是统治者的工具,又是一种现实的宗教,体现了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死观、耻文化和集团意识。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关注生死现象与生死规律,把握生死观念与生死文化,确立生死意识与生死理论,提升生命伦理与生存质量等,以期满足现世利益和现实需求。神道是日本民族原有的宗教文化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神道文化是促进日本社会发展、形成日本人国民性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动因。揭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有利于推进“解日本民族文化之谜”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6.
日本物语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小说的总称.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物语文学在平安时代至定可时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变革,使日本文学逐渐脱离了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小说形式。本文对日本物语文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从平安时代至定可时代这个历史阶段的传奇小说、欧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几种主要的物语代表作品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民意识的整体保守化:-“石原”现象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冷战后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新趋势以科学定位,乃准确把握日本当代政化代表的"石原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起了日本内外的广泛关注.冷战后日本国民意识的整体保守化方为"石原现象"的本质.时下新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日本社会的共识,且在石原等广大右翼政治家的努力下,正通过国家机器逐步成为日本的正式法律与民族行为.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11.
生与死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而又必须正视的人生矛盾。这就决定了一切人生哲学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过程中,都必须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因而生与死也就成为一切人生哲学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生死观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生死观的形成及其历史考察人究竟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应当如何对待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作出不同的回答,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由此可见,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抱  相似文献   

12.
日本式经营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让日本人引以为豪,也成为世界学习的楷模,但在进入到九十年代以后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日本式的企业制度与惯例,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营管理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日本式经营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将在介绍日本企业的经营制度、日本式经营体系与企业行为、日本式经营的形成等的基础上,对日本式经营今后的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自杀现象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几位自杀的日本作家为例,围绕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从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他们选择自杀的共同原因,即:1、抑郁、孤僻、敏感的性格特征.2、虚无、颓废、厌世的人生观.3、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4、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动荡所带来的危机感和幻灭感.最后分析并指出了作家自杀为何多出现在近一百多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东方的灵魂观念认为,死者必须入土为安,才能进入下一个轮回,所以没有顺利往生的人,不是找不到人投胎,变成四处飘泊的孤魂野鬼,就是成为含恨而死或是对世间存有依恋的怨灵。这种源自于佛教、道教的生死观,影响了整个东方民族,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浮世绘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反映出艺术与工艺、艺术表达与技术发展、艺术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于日本闭关锁国时期的浮世绘今天却成为了日本的象征。浮世绘在当代社会中有了各种新用途如广告、装饰及纪念品等。在这一意义上,自江户时代至今,浮世绘一直是作为平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风险投资基金是指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为具有高速增长潜力而又不具备上市资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发展资金,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一种基金形式。该基金50年代始创于美国,70年代后相继为德国、法国、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所沿用,成为一种全球性金融与科技运作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日本同属高自杀率国家。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史少博 《东方论坛》2013,(1):110-114
朱子学正式流传日本的时期,在一般的日本思想史中被认为始于江户时代;然其实际上远在江户时代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而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特色体现在,在处于繁盛状态的佛教已经作为前提存在的情况下,为使儒学成为独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试图在强调三纲五常的同时确立起新的修养论。江户时代,朱子学的批判者并非在朱子学广为流传后方始登场,而是与朱子学的理解实践成平行发展之样态。朱子学在其学说本身的传播之外,还给与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与思想作为表现手段。朱子学对江户时代的贡献在于朱子学之学说本身的流布之上,各种新的问题意识及思想表现之手段,皆源自于朱子学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19.
彭鸿雁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26-28,31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俩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接触、利用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集在网络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上,而忽略了性格与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范式分析方法,结合实证调查资料,通过对大学生的性格与网络行为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性格与网络行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