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魏灭中山与战国初期的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408年,魏国在取得对秦国河西之地的决定性胜利之后,迅即调集重兵灭掉了“武公初立”不久的中山国,并先后派击、挚入主中山,统治三十余年。魏国为什么要劳师伐灭隔赵国而望的中山?中山之地究竟在魏文侯的图霸战略中起着什么作用?这曾是史学界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笔者试撰文析之,愿同方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夏汭在哪里? 武汉的古称是夏汭。《左传》說:“昭公四年,吳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五年冬十月,楚于以诸侯及东夷伐吳,蓬射以繁杨之师会于夏汭。”晋杜预注:“汉水曲入江处,今夏口也。”不过,春秋时的汉水入江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过去方志家大多以为就是武汉。其实,汉水入江,历代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长江图說》就說过:“江汉由合之势,多誤者;又大別之誤误之。大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的中山,地在赵、齐、燕三国之间,楚国则在韩、魏、宋三国以南。两国一北一南,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可言。但在《战国策》中,有的记述似乎也牵涉到楚与中山的某种关系,甚至出现了楚伐中山的说法。近年来,有的文章更明确提出楚曾伐灭中山,其中尤以天平、王晋的《试论楚伐中山与司马子期》(以下简称《试论》)一文最具代表性。由于这涉及到楚与中山的某些史实的真伪,故本文拟提出一些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践表明,只有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办事,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那么,生产力有哪些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生产力规律是什么?怎样按照生产力规律发展生产力?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不少人知之不深,甚至知之不多。在迎接第八个五年建设计划之际,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作抛砖引玉,就教于师。  相似文献   

5.
对于春秋时期楚人攻伐中山这一历史事件,从汉魏至今,历代学者大都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事件本身讲,只有《战国策·中山策》一章于此有所涉及外,其他典籍并无详文可征;另一方面,从地理环境看,楚国地处南方。中间有晋、齐等国相阻,攻伐中山在交通上也有诸多不便。故此,晚清学者郭嵩焘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序中不由感慨道:“中山数有废兴,其言皆可信。而于楚之攻伐中山,则无能置一议,盖古书缺略者多也。”笔者以为,楚伐中山是确有其事的,该问题之所以久延未决,关键在于不少方家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和征引上有误。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做些探索,谬误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释“下邽”     
小屯乙编四十八页有武丁时刻辞: 辛酉卜献贞今王从?乘伐下?受?右,(乙745) 辛酉卜?贞今口勿从?乘伐下?弗其受? 右。这是记载武丁伐敌的史实,但下?从来无释,?字奇诡,颇难索解。今按?为象形,盖为觿之初字也,觿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占有什么地位?今天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与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社会又是什么关系?这是实践向人们提出来的重要理论课题,要求人们给以科学的回答。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没有严格地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含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把二者通用的。即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胡波 《学术研究》2007,8(5):150-155
本文通过对中山和开平碉楼之比较分析,认为中山碉楼具有分布集中、格局合理、结构简单、形式多样、中西合璧、文化多元、小巧玲珑、朴素实用的特点。碉楼既是一种建筑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中山碉楼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邻近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痕迹,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点的品质。它集中地折射出中山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积淀着中山的文化思想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9.
中山在战国中期是个“方五百里”的小国,由于强齐的支持,武力颇盛,非常好战,“不啬于攻战之患”,终因“数伐数割,而随以亡”。中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但《史记》没有为中山立世家,零星记载很难联系起来,所以过去对中山国的历史相当茫然。河北平山县中山三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山国后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不可捉摸的中山国已经大体现出轮廓。在大家讨论的启发下,我也对中山的史料稍有涉猎,现就赵灭中山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0.
索萨宣称,省思之知比起动物之知还要好。依循传统的价值难题与当代的淹没难题的推理模式,针对省思之知的价值,质疑究竟是什么使得它具有价值,特别是比起动物之知的价值来说,为什么它更有价值。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反例,证明省思之知并不总是比动物之知还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們这些非劳动人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干部,为了有效地改造思想,彻底轉变立場,培养劳动人民的阶級感情,真正作到又紅又专,在当前,下乡参加劳动鍛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办法。下乡参加劳动生产,我們的老师就是农民。那么,在劳动中,向我們的农民师傅耍学习些什么?或者能学习到些什么?以及怎样地学习法?可能各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認識也不尽同。茲就个人在乡下劳动半年多的一些感受,談談自己对这个問題的体会。在乡下半年多,首先我深深地感觉到,农民,是劳动人民,在全国六亿人口中,他們占了絕大多数,沒有他們的辛勤劳动,我們的吃飯穿衣就要发生問題。咱們知識分子,通常有个毛病,都会高談  相似文献   

12.
一、人性是什么王夫之在讨论什么是人性时,首先区别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他批评宋儒蔡元定的存心之说,写道:西山(即元定)云,人物均有一心,人能存,物不能存。此语卤莽害道不小……孟子明白决断说一个“异”字,西山却将一“均”字换了。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告子犹能知其不然,而西山却灭裂此心,教同牛犬蛇蝎去,悲哉!……禽兽只一向蒙蒙昧昧,其或有精明处,则甘食悦色而已。此心存之又将何用?甘食悦色是人与动物所同有的生物性。王夫之并没有忽视这个特性;他只是要我们注意确立人与禽兽的界限,确定人性的本质特征。关于人的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 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因、理论基础、力量构成及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蓬勃发展的新社会运动?它的将来发展又会怎样?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用唯心唯物讲(<老子》远非要领《老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道德经》之称符实否?这个道德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是为谁而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战国、西汉时就已经解决得一清二楚,而到了今天却成了大悬案。五十年代以来在唯心唯物上争论不休,七十年代又冒出个“兵书”之说。研究它的辩证法者有之,探讨其认识论者亦有之;有说“道”是绝对精神的,有说“道”是物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16.
<正>景仰盛德,未奉清扬,神驰座右,何日能已?家兄归,详述高谊,感激甚深,垂爱如丈,实非常人所能比也。某于人生究竟之意义,尚多迷惑,甚欲研究。惟考求人群活动,因平昔自己返省,于爱之一字,已觉稍有所悟。吾人何以有爱世界之心?何以有互助博爱之心?甚有肯牺牲性命者,果何为乎?此无他,有良心未丧而已。而有多数只知自私,惟图一己快乐之人,是又何故乎?此无他,彼等之良心,为利欲所蒙蔽而已。利欲何以能蒙蔽  相似文献   

17.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什么叫“当时体”,清代杨伦《杜诗镜诠》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初号为四杰。”他大概认为“当时体”即唐初体,唐初体又是什么体?看了注还是不明白。浦起龙《读杜心解》:“宜于一时成体之文”,一时当指初唐,初唐体是什么体?还不明白。仇兆鳌《杜诗详注》:“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什么是“当时体”,也没有注。其实早在明朝何景明作《明月篇序》已作了说明:“仆始读杜子七言诗,爱其陈言切实,布词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覆之,则知  相似文献   

18.
姑苏文庙东廊有林则徐所书《大唐中兴颂》(楷书石刻),见后若有所思:林公何以书于道光乙未夏六月?林公书此又何以未载于日记?林公何以以“天宝遗事”耿耿于怀? 考林公《日记》,粗知林公作书分三种情况: 兴之所至,鬱之所结:前者如于江苏巡抚任上诗酒雅集之诗友唱和;后者典型的便是钦差大臣被罢免之后,1840年古历十月初八至十一月几乎日日之“竟日作字”。  相似文献   

19.
中山先生逝世以来,已满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过程,回头再看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历史意义。中山先生一生在发展与前进中,他没有停留在固有的阶段,他的思想和活动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进步,他不是惧怕将来,而是相信将来。中山先生的早期活动,和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样,也涂上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最相近的一点是俄国的民粹派不相信社会发展规律,“照他们的意见,历史不是阶级所创造,不是阶级斗争所创造,而只是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英雄’所创造的;群众、‘群氓’、人民和阶级是盲目地跟着这种‘英雄’走的。”无容讳言,中山先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是一个主张“知难行易”的人,他强调“知”,他说“知”是创造世界的,但不能每人全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哲学的发展 ,辩证法的概念一直在丰富着自己的内容 ,从一种辩论的方法到作为理性的逻辑 ,又从理性的逻辑经过唯物化扩充到自然社会历史等领域成为整个世界的规律或逻辑。由于文章篇幅及个人能力所限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作为理性逻辑的辩证法存在空间及其他与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或形上之知的关系发表一点感想 ,希望它能对人们理解辩证法的性质和功能有一点帮助。辩证法作为理性的逻辑究竟在何种特定领域内有存在的理由 ?这理由是什么 ?这就是理性辩证法的生存空间问题。就可能性说 ,切入这个问题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这里主要试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