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缺席与召唤——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之问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分析 ,昭示海氏对现代技术问题思考的深刻性 :揭示现代技术是思之缺席的结果 ,又是思之缺席的典型 ;指出海氏召唤缺席之思的尝试 ;最后从海氏整个运思过程为其技术之问定位 ,以显现其追问的意义与缺失。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对现代人类本质及其未来的深切思考。现代人拥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意识起源于形而上学。现代性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现代性的集中表达。人类在现代性的驱迫下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技术化。技术造福于人类,但又使人类脱离生存之本质,并将人类的大地性全部铲除,真正消灭了人类赖以维系的根基。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可以说是对克服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是对现代性意识的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作为现代作家的鲁迅,首先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具有理想性的思考,初步形成其“民主革命”观;其次是这一思考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了具有现实性的不断修正,以完成其“民主革命”观,并以此引导着民主与革命的中国之思。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的产生 ,源于人们从来没有将环境困境当作“困境”来思考 ,这主要表现为日常环境观的“蒙蔽”、传统哲学视域的“迷盲”和现代性观念的“痼疾”。环境问题的最深层次是哲学问题 ,它意味着一种哲学范式的转换而非某种传统哲学在环境事务中的“应用” ,表明环境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走向环境哲学由原初丰裕社会的参照系、生态学的视野以及后现代范式推动 ,它思及现代人惯于回避的“环境困境之为困境” ,这样的“思”标志着哲学的“荒野”转向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跟"存在者整体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西方现代思想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让存在者整体和人的关系凸显了出来。也正是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开启了海德格尔后期存在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由存在来规定,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  相似文献   

7.
对顺的哲学思考甘明思顺世上最愉快的事莫过于思顺。*思顺可以平心和气,思顺可以消减忧愁烦*恼。本来,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是顺顺互通的。因顺*的互通,人与周围世界也就有了相当的联系。思*顺自然可得顺思。*思顺是一番思想活动,思顺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希望...  相似文献   

8.
“无思”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其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脱胎于阿伦特对极权政治之恶的考查,反映了人的“多余性”,后来被阿伦特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问题。在道德层面,“无思”意味着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在政治层面,“无思”意味着盲目的服从。而思考活动作为人回避恶、参与公民不服从的必要条件,能帮助人重获精神和政治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从探求思的本质这一线索出发,海德格尔展开关于本有的思考。他认为对本有思考的经验是等待,这个等待是进入到遥远的切近之中,本有作为存在的运行维持并规定着等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家”与宗教的生死隐喻——现代作家的理性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是现实性的存在 ,是个体的人存在的基础和根本方式 ,其指向是生 ;宗教是灵性的存在 ,是实存之上的灵魂旨归和死亡背后的人生远景。生死是根本问题。现代作家面对家恨国仇 ,死别生离 ,笔下郁结的生死之思清醒而且沉重。鲁迅的决绝 ,萧红的惨痛 ,钱钟书的智慧 ,张爱玲的透彻 ,郁达夫的忧伤 ,沈从文的自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族与个人的死生长卷。关于生存状态及意义的思考 ,关于死亡的可能和价值的思考 ,其精神指向超越“家”与宗教的时空局限 ,综合构成了现代作家文本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