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关系问题成为西晋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时代,邓艾、傅玄、郭钦和江统都提出了“徙戎”理论,即试图通过胡汉分治化解民族矛盾,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徙戎”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其原因固有多端,但综合来看实由民族融合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导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基本思想观念主要有二:一曰夷夏之防、华夷之辨;二曰四海一家、华夷同体。由这两种不同观念指导制定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明初的朱元璋虽以“种族革命”相号召而起兵,但他执行华夷同体、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赢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而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领袖洪秀全以夏尊夷卑、华夷之辨观念为指导,制定了狭隘的名为种族革命而实为种族复仇的民族政策,将打击清王朝与排斥、仇杀满人相混淆,把反封建与反满人相等同,在实践中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多次发生屠杀旗兵满人事件。太平天国政权的最终失败,其原因固非止一端,但错误的民族政策应是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个,这恐怕是没有疑问的  相似文献   

3.
吴楠 《江淮论坛》2013,(5):120-124
民族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冲突理论是研究社会关系的一种范式。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看,民族矛盾是必然的,常态的,若能正确看待、协调民族矛盾,将会有助于民族和谐的实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探索更加包容、开放、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管理模式,有效化解民族矛盾,将冲突转化为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因民族关系不和谐引发激烈的民族矛盾,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因素增多,民族矛盾突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而且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可能会造成威胁。因此,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内蒙古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斗争的发展过程,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逐步变化而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实施的统一战线决策,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致的,但它更突出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始终认为民族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成功地制定并实施了适合于内蒙古地区民族特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取得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交往中的个体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交往中的个体矛盾是指在不同的、个别民族成员之间,因涉及对方民族整体或民族特点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民族个体矛盾不同于民族矛盾,也不同于人际交往中的一般性矛盾,它具有直接性、突发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个体矛盾,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使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各民族之间既有友好合作、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存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的另一面。在民族矛盾和斗争中,各民族都曾涌现许多热爱自己国家民族、英勇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如何对待这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地位。本文从西部地区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人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民族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对民族矛盾的解决路径作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早期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成中国人形成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意识;二是揭示了民族的本质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阐述了在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近代中国里,强调阶级利益的时候要注意民族利益;三是论述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两个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他们的探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丰富而深刻,它的主要内容和所及范围,基本覆盖和包涵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而毛泽东的民族观,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一些地区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冲突加剧,民族纷争不已,境外民族势力也  相似文献   

11.
<正>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重要问题。历代封建王朝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矛盾运动,对它所采取的解决方针、办法、策略部不尽相同。唐初的突厥问题是一个关系全国统一的民族矛盾问题,对此,唐太宗洞察全国局势,不失时机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全国的民族关系新发展打开了有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民族矛盾是民族之间的矛盾 ,是民族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是在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对民族矛盾作多种多样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民族迁徙、民族矛盾、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重组等内容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民族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的积极贡献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民族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的带根本必有问题,也是我们声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情况各新特点,把毛泽东民族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创建和制定有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从中国实际出发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 ,它包含了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基于民族差别的矛盾问题 ,主要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 ,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特点 ,是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我们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邓小平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十分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学习 ,但从不教条。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相似文献   

16.
殷启翠 《北方论丛》2001,1(5):92-94
福建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产生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国民党营垒的破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中共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与“左”倾关门主义统治的中央分歧很大。“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政策和策略,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也是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策略方针,正是在深刻总结“左”倾关门主义危害与教训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民族矛盾上升、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流失、国家认同的弱化三方面的挑战.促进民族地区自身的全面发展,建立适应社会分化时期民族社会问题的整合机制,不断提高驾驭民族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民族地区的中介组织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解决民族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解放的核心在于阶级斗争,他们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但坚决反对民族极端主义;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主要从反帝角度出发,前苏联最后通过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解决苏维埃联盟的联合问题主要是因为帝俄时代遗留的民族问题和当时特定政治局势使然,且留下了分离权的宪法漏洞。列宁之后几任领导人在处理前苏联民族问题上也措施失当进而激化矛盾,且苏联解体并未解决民族问题,反而催生了更多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认同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认同是欧洲各民族在和平、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对现有民族认同的超越,主要涉及欧洲文化认同、欧盟公民身份和欧盟外交与防务认同等层面。欧洲认同的形成既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它有利于解决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合法性问题,弥补一体化功能主义道路的不足,培养公众对欧盟的归属感,缓和欧洲的民族矛盾,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欧盟东扩提供基础和动力。欧洲认同的发展应着眼于未来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打破一体化发展僵局,实现欧洲整体善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矛盾是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为调和该矛盾而产生的民族政策也就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汉———前赵和后赵政权对晋王室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趋势。这也使得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