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时代特征企业管理模式 (EnterpriseManagementModel) ,简称EMM ,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EMM的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支撑模型则说明支撑EMM存在和有效运转的要素 ,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EMM的支撑要素包括人员素质、产品技术、企业目标和目标市场。以上这些要素只有在企业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互动 ,才能发生各要素应有的作用。这种规则有自组织形式和层级管理形式。自组织形式就是经济系统自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实施;层级管理形式是指由政…  相似文献   

2.
"疏导点"作为城市管理者基于自身工作压力以及民众的市场需求设立,交由第三方管理的摊贩集中摆卖的市场,发挥着缓解城管与摊贩关系、便于管理的作用。然而,"疏导点"的运行涉及不同层级的主体,各主体面临的激励强弱也不尽相同,使得在管理、运行中并不能令行禁止,常常面临科层之间、科层与社会之间的讨价还价,出现一定的困境。因此,基于行政运行体制的分析,需要提高政策水平,实现依法治理;优化激励方式,保障财政等支持;差异化管理,调适考核方式。对于城市治理中的政府创新,要改变压力型体制下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科层压力推动,建立起规范的府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落脚点。文章将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嵌入城市工业用地改革场域,从国家、科层、市场、生态及社会逻辑竞合视角出发,厘清不同主体的发展逻辑,在充分发挥要素配置的市场逻辑下,更加重视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和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4.
丁慧平  傅俊元  罗斌 《管理学报》2009,6(5):615-621
对企业成长能力形成及演进机理开展了研究,从企业的成长演化进程分析入手,研究了建筑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沿着经验环和创新环,通过企业层、项目层和企业间3个层面的组织学习与互动,将知识整合成市场开拓流程、组织管理流程、技术创新流程和网络合作流程,进而复合形成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的演进过程.运用基因(DNA)模型对各子流程形成的子能力之间的复合进行了分析,对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的复合过程进行了诠释,进而解释了建筑企业在各成长阶段中的能力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营与管理》杂志2003年第2期发表了刘敏与王成慧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悖论》一文,文中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给我们一些启示。然而文中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天然的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容,笔者却不能认同。笔者认为: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改革能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存在的必要性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要素产权所有者的契约联结,各要素产权主体为了自身价值最大化而按照契约投入要素使用权组成企业进行生产。如果各产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整个经济就是帕累…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等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首次提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概念,并提出了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认为实现全面协同一般来说应该经过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五个阶段,并以海尔集团几个产品创新项目为案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于了解企业技术创新中协同过程的层次性,促进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的全面协同,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整合管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要素是指一个组织管理系统所包含的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等管理的基本元素。企业的管理要素往往涉及企业的人员、资金、设备、技术、产品、信息、市场以及时间等方方面面。对企业管理要素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法,而且随着管理对象的转移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改变,管理要素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特别是在近代,管理要素经历了三次大变化:第一次是由单要素增加为三要素,即由最初的单纯管“人”变为既管“人”又管“物”还管“资金”;第二次是由三要素变化为四要素,也就是增加了企业管理的“环境”要素;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又…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考虑市场势力的两期碳市场模型,揭示了市场势力仅存在碳市场和同时存在碳市场和产品市场两种情形下,无存贷机制和存贷机制的配额初始分配和跨期贴现对碳价变动及跨期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市场势力情形下跨期碳市场碳价随边缘企业初始碳配额分配量增加而减小.相比碳配额跨期1∶1贴现,跨期碳配额贴现率调整下市场势力会压低碳价.仅碳市场存在市场势力时,跨期碳市场有效性条件为各期各企业贴现边际碳要素收益相等.双市场均存在市场势力时,实现跨期碳市场有效性需同时满足各期各企业贴现边际碳要素收益与碳要素收益效应之差相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市场势力损害跨期碳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建议,促使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及其生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本质活动在于资源配置,企业的持续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强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的过程。与资源配置活动的3个方面相对应,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分解为产业力、制度力、技术力以及市场权力。企业“能力层级”结构阐明了组织学习、可持续成长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内在关系。“多层灯笼”模型揭示了规范、能力和战略3个学习回路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和各学习回路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它们共同推动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朱方伟  宋琳 《管理学报》2012,(5):671-677
针对当前国内企业项目化转型过程中组织适应性的不足,从组织系统的战略、结构和控制流程体系3个关键要素比较项目驱动型企业与作业驱动型企业的组织管理环境差异;同时,在对项目驱动型企业复杂系统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项目化发展的组织管理环境构建原则,提出建立开放动态化战略体系、能动的组织结构与分权体系、职能任务相融合的计划控制体系以及二维分离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法,以期对作业驱动型企业在项目化转型中组织管理环境各要素的调整与重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2006年-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了媒体关注度的市场压力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媒体关注度会通过提升个人投资者关注度形成市场压力效应,从而促进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度的市场压力作用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同时还从企业并购、大股东减持等角度进一步证实媒体关注度的市场压力效应主要源于公司的短期利益动机.  相似文献   

12.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仲文  李仕明  曾勇 《管理学报》2006,3(6):741-744
在对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从技术利益驱动、市场竞争驱动、区位竞争驱动、应用需求驱动、产业政策驱动5个方面探讨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并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应用创新、政策创新5个方面构建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实现“政资分开”.本文选择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作为促进“政资分开”的重要举措,发现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投资过度的国有企业、高干预地区的国有企业,以及对具有较高程度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更大的改善作用,说明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以及约束预算软约束下的投资过度行为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发现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障碍及其政策性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和公司治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国有企业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对治理或管理某一方面偏重的结果.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对国有企业的存在价值、产权问题、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及银行的商业化等认识存在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实施以来效果如何,是公众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路径-目标理论,构建了电力企业对电力体制改革适应性的管理结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运用PLS(Partial Least Squares)方法,从电力企业管理的微观角度,审视电力体制改革对发电、电网两种类型企业的影响以及电力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模型可靠性和有效性良好.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积极变革,企业管理总体上是健康的;电力体制改革应该增强系统性,增加透明度,稳定企业对改革的预期;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需要进一步适应市场化环境,提高发展战略等薄弱环节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光远  陈志祥 《管理学报》2006,3(4):400-406
通过对现实中知识管理思想的应用与ODM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将两者结合运用,以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并采取“渐进式”的BPR技术,试图找出一条能有效提高小批量ODM企业敏捷性的途径。给出了一个已实现这一方法的企业案例,以说明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   总被引:131,自引:1,他引:130  
经理人市场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本市场 ,在一定意义上 ,这是一个“职业”企业家的雇佣市场。家族企业的高速成长带来对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增长 ,但在不少情况下 ,经理人的引入是不成功的。企业和经理人双方的家族主义取向导致双方缺乏相互信任 ,家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的“隐私”经营给企业从外部引入经理人带来风险。同时 ,经理人的非职业性 ,或在自己创业与作为经理人之间转移的成本很低 ,导致经理人市场的不稳定性。但在竞争和国际化中 ,对传统家族企业的改造势在必行 ,但在经理人引入上是谨慎的 ,较为普遍的模式是家族和经理人共同分割企业的控制权 ,这一模式在这里被称之为“折中治理”。  相似文献   

18.
集群剩余与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既不同于市场上价格机制的无形之手,又不同于企业内部行政命令的有形之手。本文分析指出,集群内部协调的目标在于追求集群剩余,并根据企业行为的规律性对集群剩余进行了分析;介绍集群内部的各种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协调机制与集群剩余实现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现实情形下系统的均衡策略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相关因素对系统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即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分别为(市场规制,不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绿色产品)。(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第一种均衡状态下,产品的基础价值、绿色偏好收益、绿色消费意识和产品价格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在第二种均衡状态下,政策收益、规制成本及产品市场需求量是影响政府采取市场规制策略的主要因素;在第三种均衡状态下,绿色技术创新补贴系数、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影响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方向和边际的影响均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理论提供参考,也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Collaboration amongst enterprises is a common strategy used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Thus, enterprises that are collaborating need to define and us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management frameworks composed of performance elements (objective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tc.) that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ir activity, as well as monitor their strategy and process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e.g. trust, interopera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tc. that need to be managed properly in order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success. However, such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are not usually managed together. Furthermore, these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elements are interrelated but these influences are commonly overlooked.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to manag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unde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y considering not only the inter-enterprise performance elements, but als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llaboration. The approach is then applied to a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network belonging to the renewable energy sector. With 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enterprises will obtain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for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regarding which are the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element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priorit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