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高山族农耕祭仪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形态,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农业、以农作物种植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形式多样的风俗和信仰。台湾高山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农耕为主业过着农业生活,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对其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高山族认为人的吉凶祸福与广义的神灵存在着关联,所以祈求物产丰收、消除灾祸的种种祭祀仪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湾高山族在这个美丽的海岛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辛勤和汗水耕耘着这片热土,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之一,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奋节简的美德。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民俗中有关青蛙信仰与崇拜的起源说法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稻作祈丰收,二是生殖崇拜,三是戏剧之神等,其中的稻作祈丰收说与生殖崇拜说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笔者认为,青蛙信仰起源于原始巫祭祈雨,巫师交感星相而附会成对西方白虎七星中的“奎星”崇拜,然后被衍生为两种祭祀主题方向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祈雨——稻作祈丰收——社戏祭祀之神,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治水——驱邪逐疫——祈求生育平安。至今仍盛行的江西省金溪县青蛙崇拜现象,折射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变迁过程中,由巫师对“奎星”崇拜而附会为青蛙神的交感点,从而揭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由“理念”嬗变为神祗的“神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竹子与宗教习俗──竹文化研究(中)覃圣敏(广西民族研究所)四、竹子与农业祭祀农业民族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成好不好,与土地、雨水、病虫害等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这些自然条件,古时人们都归结于神灵的主宰,因此要举行许多宗教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有社...  相似文献   

4.
民间传说馒头来源于诸葛亮以馒头代替"蛮人之头"祭祀,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也曾与云南西盟佤族协商以其它替代人头祭祀。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汉中屯田的做法对新中国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宽大政策和屯垦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结合诸葛亮民族治理事迹与我党所执行的民族政策,其中共通的是中央政权及其执政者对于少数民族所体现的仁爱、平等与包容,这是促进不同民族间互相信任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符号,而与节日相关的仪式活动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承担着族群赋予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此,以广西罗城仫佬族银氏"五冬"清明节祭祀活动为例,探讨该祭祀活动在仫佬族节日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殷周以来,国君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8.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敌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个歌唱民族。鉴于壮族先人社会的发展,当原始父权制社会确立之后,母权制势力还十分强大,男子不得不对女子作出妥协让步。男女聚会作歌,既形成了壮族先人的山歌文化,又成为壮族先人祭祀水神诉求丰收的礼仪。本文追溯了壮族先人山歌文化的起源,以及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的时段,发前人之所未发,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0.
王永 《民族论坛》2007,(5):20-23
<正>深藏在四川石棉县深山中的尔苏藏族部落每年农历八月丰收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新年——“还山鸡节”。他们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支系中,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唯一一个在秋天过年的族群。尔苏人的新年会持续三天三夜的狂欢,其祭祀仪式和过年习俗更是神秘异常,依旧保留着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鲜明特点。这个神秘的族群从哪里来,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如今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11.
百夷是元、明时期汉文文献对今日之傣族的称谓,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部,在西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地理与气候决定了稻作农业生产是百夷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稻米获得的主要途径。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畜牧业和家庭副业生产在百夷的经济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百夷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经济交往等三个方面对其经济生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山理念与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 :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禅仪典。本文以东岳泰山为研究对象 ,具体探讨了泰山崇拜的形成、封禅仪典的内涵 ,尤其是对泰山神的人格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郊祭天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拓跋鲜卑统治者最重要的祭天形式。淫祀诸天神、女巫主祭下的骑驰绕坛、夏四月西郊祀天等是西郊祭天的显著特点,它是拓跋部传统的天神崇拜、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仪式与汉族的郊祀制度三者结合的产物,而其长期存在则是因为适应了三分结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海南原始农业发展划分为“刀耕火种”、“锄耕”和“犁牛耕”三个阶段,探讨古代族群为什么要选择如此生产、生活方式,分析热带海岛型原始农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及由此而涉及的海南历史人口迁徙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有效缓解了单个家庭举行丧葬活动的经济负担。同时,家族认同功能也在仪式中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牛祭丧仪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17.
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方面。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依存关系,以及村民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于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进行研究分析时,不管是何种历史阶段都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的所谓"中原文化常规模式(Chinese norm)"①及其与"边缘社会(marginal societies)"的互动和交流程度在于何种发展阶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的游牧部落逐步引入到中原文化的社会模式而演变为其常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与"边疆"(centerand periphery)在各自文化模式中的张力平衡和调节程度;从上述这两个文化模式显露的混合社会(mixed societies)及其复合型结构。本文在此强调的是边缘社会内的某些群体可以同时属于两个文化圈,即置身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从没被赋予其文化身份的合法性,逐渐发展成游牧半农耕社会独有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何种历史朝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游牧社会与中原之间的关系是沿着中国的边疆互动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也是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民族地区经济中 ,乡村经济仍占很大的份额。本文着重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特征、类型和变化趋势 ,并以劳动就业的主体模式为标准 ,构造了由非集约的耕猎或耕牧结合型乡村经济、畜牧经济或牧农结合型乡村经济、集约农耕或种养结合型乡村经济以及农工商复合型乡村经济组成的四种类型体系。文章认为 ,在民族地区 ,这些类型都在演变的过程中 ,而农工商复合型乡村经济类型将可能成为其他各种类型演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时间制度——以青海民和土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时间制度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青海民和土族农业生产的时间制度及其实践,探讨了时间制度的形成.同时,认为农时、农事及仪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村落的仪式年度周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