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赫尔曼·保罗主张从美德的角度分析历史书写的过程。然而与保罗相反,这里所使用的美德概念并非基于美德认识论,而是建基于美德伦理学之上。美德认识论与非认知美德判然有别,而且与安克斯密特和怀特的史学观点不相容,他们二人强调历史学从历史实在到历史表现的多元路径。美德伦理学,尤其是那些强调不可编码性论题的美德伦理学形式,非常适合提供这样的解释。为了使这一论证更加具体,在此区分了美德伦理学的四个重要特征,并试图阐明这些特征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2.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年来美德伦理学发展迅猛,似乎成为一个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互竞的伦理学流派.但"什么是美德伦理学?"仍然是一个未决的问题.纳斯鲍姆认为美德伦理学就是包含了美德学说的伦理学.沃森对美德伦理学的解释强调了美德概念的首要性以及伦理学理论基本概念的唯一性.麦卡尼尔承认美德概念解释上的首要性,否定基本概念的唯一性.对美德伦理学的这三种解释存在某些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效果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并非伦理学反思所仅有的形式,伦理学反思如果采取其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成效。美德伦理学有可能就是这种更有成效的理论形式。美德伦理学可以分为非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前者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代表,其核心的美德概念和道德的规范或法则没有明显的联系。后者以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代表,其美德的概念和道德上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更关注美德和行动正确性的关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强调美德,而不是行动的效果在决定一个行动正确与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6.
陈真 《江海学刊》2005,(6):33-38
从当代的视野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美德伦理学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①  相似文献   

7.
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建设从理论上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我们日常道德判断进行哲学反思,以取得对行为正确性和错误性判断的理性共识,从而按照理性的要求,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第二,进行美德伦理学研究,以确定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德或理想人格。第三,研究怎样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美德教育,以建立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本文着重探讨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三个问题:第一,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启示;第二,美德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第三,怎样研究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当今伦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在现代性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德伦理学需要承担起促进社会精神和谐,拯救个体精神危机的使命.社会的精神领域以及个体的私人生活世界是美德伦理学施展身手的舞台,超出这个界域,美德伦理学便显现出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伦理学的前沿方向之一,美德伦理学具有自觉而鲜明的道德心理学诉求。随着自身向纵深发展,提出并建构一种合理的道德心理观念,日益成为美德伦理学必须认真对待的迫切问题。为此,美德伦理学不得不考虑:需要并且能够从现有的心理知识体系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内容?由于现代心理知识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拓展到心理科学、心灵哲学和道德哲学等多个领域和层面,因此,这不仅需要我们顾及和借助经验心理科学的主要成果,而且需要我们理解并引入现代心灵哲学的可能资源,更需要我们在道德哲学内部挖掘潜力,谋求共识。  相似文献   

10.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1.
侯红霞 《理论界》2011,(3):98-10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德理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主张从同情原理推演出一切道德情感,并将公正旁观者中的同情感作为判定情感合宜或适当的标准;提出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四种美德。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中,美德被理解为内在的性格特质。但在古希腊,美德最初是被理解为人特有的角色和功能。在柏拉图著作中,美德开始具有心理学的内涵,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美德的心理学内涵得以强化。现代道德哲学家虽然把美德置于伦理学体系的边缘位置,但仍然重视美德的心理成分。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则基本上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构建美德概念。  相似文献   

13.
钟青林 《理论界》2004,(5):34-35
~~当代道德建设应注重规范与美德的结合@钟青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冲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4]倪愫襄.《伦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肖群忠.《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西北师犬学报》,1999年5月 [6]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有无美德支撑,政府正义可分为非美德层面上的政府正义和美德层面上的政府正义两个层阶。美德层面上的政府正义呈复合型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前者涉及知、情、意三方面,后者关涉程序和实体的公正合理。美德层面上的政府正义具有三大特点:维系力量的内在性、效用发挥的稳固性和价值目标的向善性。  相似文献   

15.
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的关注源于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他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对西方历史上存在着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的背离.因此他认为,摆脱伦理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和历史,将美德带回人间.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而且麦金太尔又认为,不同道德传统是不可公度的.这是他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及人为何需要美德的论述以解决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20,(5)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恰恰表现于公民美德的教育困境:现代社会结构使美德传统失去了其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从而也断绝了公民美德的真正来源。这或许正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激进、从美德的关切来看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休谟的政治哲学中,正义问题被分为了两个维度:作为规则的正义和作为德性的正义。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休谟正义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其规则维度,作为美德的维度却鲜有讨论和分析,未能准确把握"正义是一种美德"的真正含义,也因此引起诸多理论上的误解,因此,进一步的分析和澄清休谟正义观的双重维度对于准确理解休谟政治哲学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认为,美德就是按照道德法则来决定行为动机的意志的力量,这与通常把美德看作优秀的情感欲望品质的美德观有着较大的距离.康德指出,再优秀的、令人羡慕的情感、欲望品质也不能保证其本身绝对的善.唯有纯粹的、客观的道德法则才能确保意志的善的价值.但正因为康德的美德理论绝对地排除情感的来源,所以其美德理论中也存有内在困难,他把理性世界作为本体界是失当的,但将康德的美德理论应用于公共美德的探究中却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正义"居于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他把道德分为"社会的道德"与"自然的道德"两类,"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仁慈、同情、慷慨等则属于自然的道德。对于休谟来说,正义是财产权的伦理基础,有了正义才有财产权。而且,正义还是政府之合法性的基础。斯密进一步发展了休谟关于"正义"与其他美德之分的思想,他将"善"与"正义"归为两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善"(应当)是美德,是高尚品德;"正义"(必须)则是规则,是底线伦理,它与法律同源同理。斯密揭示了"正义"的特性如强制性、消极道德、底线伦理等,并阐明了"正义"作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和人类联合之卫士的重要伦理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正义理论。休谟和斯密之正义伦理学的兴起,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道德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表征着欧洲伦理学从至善论到正义论、从扬善抑恶到正义优先的转变,预示着古今伦理转型的趋势。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是特殊主义的共同体伦理向普遍主义的社会伦理的转型。休谟和斯密正义伦理学的意义,在于其表征着以正义为基础的普遍主义规则伦理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7-31
公共信任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能否作为一种美德?这是信任研究中持续争论的问题。一般而言,公共信任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幸福,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之上,并受同理心和善意的影响,应当成为个体的行动原则。公共信任也是个体充分意识到信任风险时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并能有效激发可信性。公共信任更是超越常识、经验及风俗习惯,建立在对人性乐观主义态度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