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石黑一雄所要揭示的,并且指出这些高科技也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创伤。本文剖析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元素,从他所受到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英国移民作家三雄”之一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借助叙事者凯茜的回忆触及克隆人的内心世界并再现其生命历程。小说中意义繁丰而方式隐曲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命运反讽、制度反讽贯穿始终,体现了人类对克隆人的无情压迫以及隐藏其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霸权构建,彰显出显著的批判功效。反讽消解了文本的袁相,促使读者识破事实的真相、作者对荒谬现实的体悟和客观的价值判断,进而激励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和谐共存的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4.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擅长挖掘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和书写记忆。在他看来回忆是人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以回忆连接过去和现在,在呈现叙述者的创伤经历和他们对于过去事实的态度的同时,也折射了在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当下个体该如何面对过去和继续生存的问题。在小说中,叙述者利用回忆的主观选择性,对过去进行拆解、摘取,以求在闪烁其词的回忆叙述中避免直面过去的灾难和痛苦,并试图在不可靠的回忆叙述中疗愈创伤、重构身份。  相似文献   

5.
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延续了他以往对"记忆"主题的书写,首次涉及奇幻题材,描写了一些常常被排斥的他者.文章拟从非人类生物和"少数人"这两类形象切入,探究石黑一雄对他者的书写.一方面,作者通过构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来凸显其他者性,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不定式内聚焦转换的叙事手法以体现对他者的关注."少数人"是被集体排斥的边缘他者,作为他者的主人公实际上处于叙事源动力的地位,其寻子之旅也因此成为圣杯追寻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因自身的经历和空间体验,对世界性问题尤其关注。他把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讨巧妙地隐匿于他的小说中,使小说的叙事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莫失莫忘》就是典型之一。这不仅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还是一部讲述成长经历的小说。抛开典型的科幻情节,这部小说没有过多地关注科学的进步,而是聚焦于克隆人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与内心世界,并展示出一幅幅成长的时空图。因此,从时空角度解读《莫失莫忘》,更容易审视其中人物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入手,重点分析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文章从人物的身份设定、隐喻的运用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三个方面,展示了石黑一雄开阔的历史胸怀和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映了殖民时代的孤独与痛苦及欧洲中心主义逐渐瓦解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中人物对自我伦理身份的寻找和对身份的确认,以及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接受被人类"赋予"的命运。通过分析旨在唤起人类对责任和生命以及对石黑一雄笔下克隆人的深度思考,并且通过克隆人这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现存弊端。  相似文献   

11.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群山淡景》是一部构思精巧和充满现实关怀的小说。书中的3条线索表面看似互不相干,在主题层次上却紧密相连。由其多线并行的文本特征入手,揭示出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同时,作者"不带偏见"的跨文化思考为"国际化"写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一名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表现出了超越自身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超然立场。他通过一个深受负罪感困扰的女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共同面临的道德困境。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阐述的"我与你"的思维方式或可成为人类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远山淡影》是英国当代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成名作,小说的叙事呈现不可靠的特质。之前对小说不可靠叙事的研究主要以布斯的不可靠叙事理论为依据,阐释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阐释略显片面。费伦的理论在不可靠叙事中增加了读者的维度,将不可靠叙事分为“契约型不可靠叙事”和“疏远型不可靠叙事”两种类型。论文将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两种不可靠叙事类型中叙述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互动的动态过程,以阐释不可靠叙事对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维.苏.奈保尔的小说集《在一个自由的国度》的关键词,暗示着这部小说集所关注的主题,但"自由"在这部小说集里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含义。本文意在对这部小说集中的三篇小说进行对比分析,来理解后殖民关系中"自由"的真正涵义,从而说明即使在殖民关系解除后,人们获得真正自由的希望依然渺茫。  相似文献   

14.
威尔士王子麦多克在长诗《麦多克》中的身份转换深深折射出诗人骚塞的帝国主义意识。麦多克从美洲大陆的陌生来客到部落首领,最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身份变化与其登陆美洲,占领攫取土地、采取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部落政策、继而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步伐相一致。借长诗中麦多克在美洲大陆身份转换的叙述,骚塞隐藏于"大同社会"构想背后的帝国优越意识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在占领土地、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居民的统治过程中渐次彰显。  相似文献   

15.
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传统英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并老去的英国管家,这个角色的成功为他赢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史蒂文斯的情感世界入手,探讨在刻板的职业操守和尊严的束缚下,他如何一步步丢失作为人基本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度过了看似丰富实则被浪费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17.
身份、空间、时间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在后殖民主义文化中具有新的内涵。殖民主义在形式上消失后,它的实际影响并没有伴随着殖民地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体现于后殖民主义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学形象,移民和局外人在从边缘文化向中心文化的蜕变过程中,一直在寻求自我在身份、空间和时间上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涉外小说表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涉及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小说塑造了自立自强的中国移民,解构了美国自塑的“救世主”形象,反映了不同的异国形象。形成这样的异国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二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