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子 《四川社科界》2005,(4):F003-F003
《佛说无量寿经》卷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以宁息”。此语用以形容二十一世纪的食品业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2.
为了“善”而探究“恶”——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逆向研究》简评□龚爱林善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永恒价值,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幸福都无不是在对善的追求中获得。然而,犹如没有“恶”就无所谓“善”一样,了解了“恶”,才知道怎样为善,对于恶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恶的...  相似文献   

3.
1.“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有善的一面”,就是对的。但设若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全部是善,没有恶”,那就错了.因为这无法解释”恶人”的产生。 2.“人之初,性本恶”,倘若是指“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部分”,那么,这也是正确的。但假如这是说“人的天性唯恶无善”,则片面,因为这不能说明“善人”的存在。 3.“人之初,一团肉”(“性白板说”或“环境决定论”),如果这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人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意思,我就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头。但设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是好…  相似文献   

4.
毕冉 《天府新论》2020,(1):41-50
因人心之危,一念之差极易朝人欲放纵;气质之遮蔽在一定程度上亦使得天理不能直遂、朗然地充分展现,可能导致人更容易为恶。前者是从发动机制上来说,后者是从影响因素上来说。然人心并不等于人欲,气质之恶是可变可化的,两者均非恶之根源,并不必然导出恶。而察人欲之所出,会发现恶是出于己私做坏了的欲,为受欲望牵引而反善性、后天旁逸斜出者,恶实为一有原因却无根据的物事。又,恶虽无伤于本体之善,但私欲长一分,天理便消一分,人终需加克治之功以去恶存善。  相似文献   

5.
恶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的商榷彭年近年来,一些学者在作历史评价时,总是强调“道德上的恶”的作用,而把“善”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似乎只有“恶”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人甚至善恶颠倒,扬恶抑善。笔者以为不妥,谨提出商榷的意见。恶的作用不...  相似文献   

6.
经义     
孔恶乡原孟距杨墨论天下不患有真小人而患有伪君子盖善恶之名出于天下之公理善恶之辨本乎天下之公心为善者君子为恶者小人此尽人而知之者也某为善吾好之某为恶吾恶之此尽人而能之者也其人而真小人耶天下之人必指而评之曰其人之所言者恶言也其人之所行者恶行也皆相举以为戒而去之若浼焉纵彼有同类之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在我国冷落多年的“恶动力说”又被重新提起。初衷是为社会开出一付济世良方。然而,其结果必将与我们的愿望相反,导致道德领域的混乱。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因网?持肯定见解的同志大都是到黑格尔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根据,认为恩格斯曾就黑格尔的关于恶的观点发表过“肯定性”的意见。因此黑格尔的“恶动力说”自然也就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了。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的“恶动力说”问个究竟。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人性恶”角度阐述过他的道德理念,认为人先天就是恶的,如果没有恶为动力,就不会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肖名焰 《理论界》2013,(5):158-160
薛碹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之一,他强调“性”的学术地位,认为“天下无性外之物”,“性无不在”,主张充分认识“性”的内涵,从而认识到“性”在人性修养和人身涵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复性与力行。同时,薛碹提出“恶亦为性”的观点,以此来解决人性本善与现世之恶的根源性问题,让恶成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使“恶”有了原因,同时也使“去恶”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鹏 《理论界》2008,26(4):111-112
本文以阳明对恶之根源的论述为中心,通过层层的逻辑分析,阐明在阳明哲学中,其固然一方面坚持心学的立场,否定恶之存在的本体性,但另一方面却还是沿袭了自宋明时期以“气质之性”言恶的一贯立场。最后,文章还从心学的内在逻辑、阳明为学的时代背景两方面揭示出阳明之所以如此安顿恶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10.
钟航 《天府新论》2024,(2):36-45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对恶的根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首先,唐君毅以人的“自性”作为自由意志的保证,从而使得行为者能自由选择恶的行为并为之负责。其次,唐君毅拒绝了从时间和自然环境中寻找恶的做法,也不认为恶存在于人心的认识作用、能力以及人的生物本能上,因为这些都是自然属性。如果将恶的根源归于此,既取消了人的自由意志,也取消了人的道德责任。最后,恶的根源只能在理性上寻找,即道德主体在运用自己自由意志的过程中造成的一念陷溺,无论是自弊自限于私的生物本能,还是颠倒了人的有限性与精神要求无限的关系,抑或是执着于占获,其根源都来自于一念陷溺。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明 《东岳论丛》2000,21(3):95-98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德的起源与目的只能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祖明、王凤鹤同志主持撰写的专著《中国行政道德论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读此书,感触良深,受益匪浅。一、政治伦理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善与恶是中国道德伦理中两个基本的概念。善有至善,恶致极恶,证之于人于事,史不绝书。“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①法治的功能重在外向他律,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社会行为,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法治以刑罚为要务,是以惩恶。德治的功能则重在主体的内在性自…  相似文献   

13.
恶与制恶     
恶与制恶陈志良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其特点是社会各种规范的转型,旧规范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规范又处于萌芽之中。由于旧规范强大的惯性力量以及新旧规范转换中的大量空缺、曲折性等等,社会中恶的现象似乎比以前明显地多了起来,至少在表面上使人...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众多先锋派作家中始终保持前卫状态的一个,他曾说过他永远是一个先锋派。作为一个愤怒和冷漠的先锋派作家,余华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非理性、暴力世界。他的创作具有残酷和血腥的倾向,他的作品对恶与暴力这一主题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叙说,体现了他对恶的深刻思索,他的小说向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恶的产生与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5.
关于恶之起源、涵义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恶之起源、涵义与作用李欣复在文艺学界热烈展开的恶之作用及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讨论,颇受学术界的注目。但人性善恶这个古老的争论不清问题、本来属于历史哲学范踌,只有从这个角度深入探究恶之本质与起源,弄清其成因,涵义及表现,它是否为历史动力之一及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6.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恶。与其他的恶相比,平庸之恶有三个基本特征。平庸之恶是一种个人无思想之恶;平庸之恶往往隐匿于群体性之恶中;平庸之恶是一种会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害的恶。在现代社会,平庸之恶一般存在于科层制管理、社会公共生活、网络社会中,体现为制度异化、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等问题。尽管个人在平庸之恶中没有明确的作恶动机,但无论从动机论还是从效果论的角度看,他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对于受害者、对于能坚守良知与正义的人来说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7.
“无思”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其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脱胎于阿伦特对极权政治之恶的考查,反映了人的“多余性”,后来被阿伦特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问题。在道德层面,“无思”意味着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在政治层面,“无思”意味着盲目的服从。而思考活动作为人回避恶、参与公民不服从的必要条件,能帮助人重获精神和政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蛰楼随笔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1,(3):124-126
朱熹论性于理欠通朱熹《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云:“命,犹令也。性,即理也。”于理似欠通。余以为:“命”,乃赋予之意也。盖人之性,乃天赋予之本性也。天即自然,即自然所赋予人之本性也。性与理是两个概念,不可以混一。天赋之人性有正负两面,正为善,为人性;负为恶,为兽性。苟性即理,则是忽视人性中之负面,即恶与兽性之存在也,又安用率与教耶?率,统率也,率引也,人之性必须以道统率之,引导之,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即道也。授人以道,使知如何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为教也…  相似文献   

19.
与经济学家们主张规模经营不同,我国传统农业主张“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造成传统“反常”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提倡精耕细作,反对粗放经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人多地少。如果我国的地租额不是土地收获量的50%,而是30%,我国农业就可能改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王宇松 《学术论坛》2012,35(5):77-80
法律主是一门对人类活动进行风险防范的科学;它的首要任务是防恶、止恶,其次才是扬善。对法律中人的假定,应当主要从人性的弱点处着手,把人类本性中可能有的缺点和不足归纳后,进行类型化,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才会在现实中有效运行。我国经济法中的传统法律人模式假定过于理想化,造成了在现实中运行不畅,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