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认同的核心在于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其中的关键则是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文化使命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依托.对马克思主义“真知与真信”,把握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真讲与真行”,延续它的发展性和世界性;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传播、推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1999年澳门回归后,随着法律框架下的国家融合,澳门与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及近年来澳门经济的发展,澳门人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的国家认同得以增强,但与此同时,由于澳门移民所带来的族群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澳门对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融入不断加深,使澳门的文化认同面临着新的一轮整合问题,文化认同更加多极化,并且受到西方文化更为强烈的挑战.这一切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在澳门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到澳门从法律框架下的回归到文化意义上的回归这一个国家整合的深层次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主体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身份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基础上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跨国族群认同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 赴韩国务工的朝鲜族的认同呈现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认同在清晰、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在增强的特点.影响国家认同加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性适应的困难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是业已形成的群体差异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影响跨国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是韩国文化辐射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如何应对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将会成为跨国民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文化统战作为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随着统战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及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等特点的凸显,统战工作也具有了新的特征.因此,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构建广大统战工作对象认同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统战氛围,有助于推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欧洲穆斯林移民大多于上世纪中期作为外国劳工来到西欧各国,在几十年间渐渐滞留而形成了大量永久性的穆斯林社区和聚居点.随着穆斯林社区与欧洲主流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渐渐突出,加之近年来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突激化,欧洲的穆斯林移民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的观点考察当代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的历史和当前的生存状态,以及欧洲民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关注其精神和生活领域中遭遇的困境,分析这一群体尤其是青年一代穆斯林通过建构多重认同的方式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确立,藉此探讨第三世界移民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强势文化中的文化和认同出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诸多认同形式之一种,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认同成为问题并受到普遍关注是在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展开以及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后出现的。当今,解决文化认同危机的根本方法是,立足马克思,对现代性及其全球化重新进行批判性反思,根本途径是回到传统,向现代敞开。  相似文献   

9.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的德国有几百个各自独立的小邦国.这种分裂状态为文学界和学术界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18世纪德国所以能在文学、哲学以及音乐方面跃居欧洲乃至世界的顶峰与此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裂,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最关键的因素,认同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知识界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其他,因而不论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具有功利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