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杨森  金锋 《甘肃社会科学》2004,19(2):185-188
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在探索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填补了马克思设想所留下的空白.分析研究邓小平理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薇 《阴山学刊》2006,20(2):121-122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结。这一设想的提出,目的是为了给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制度指明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摸索,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今世界,“跨越峡谷”思想仍然给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吸取西方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一种方法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尽管有学者提出社会发展的跨越形式同依次演进的发展形式一起构成唯物史观这个艺术整体的正确看法,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跨越发展与依次演进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关系,依次演进的社会发展形态总是先于跨越形态而出现,前者成为后者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提出西方依次演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已蕴涵了东方跨越式社会主义的可能。从多方面论证,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实际上是一个不太确切的提法。  相似文献   

7.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出发,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东方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中,将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实现“资本主义化”。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和俄国社会农村公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跨越论”设想,为处于资本主义殖民化的东方社会指出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化是“跨越论”的基础,“跨越论”又是东方社会资本主义殖民化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问题有人提出,马克思晚年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园圃中一株未展花姿的蓓蕾。所谓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西方社会理论而言。西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谱写的世界革命首开篇章;东方社会理论则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和广大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为典型,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及未来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自己先前学说的深沉的反思和理论上的巨大突破,展现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成果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天才设想 ,并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东方社会理论。使其世界历史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备 ,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5,(3):112-120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一生研究论述得较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他晚年把注意力转向研究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 ,思考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形成和提出了关于东方国家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设想。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并在后来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不断得到证实、丰富和发展。1.在 19世纪 5 0— 60年代 ,马克思基本上还是设想东方社会将沿着“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 ,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然后再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朱旭红 《文史哲》2002,19(5):94-99
俄国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意义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革命形势的急剧高涨 ,是马克思晚年关注俄国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俄国国内围绕着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则是其直接原因。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 ,讨论的是俄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事实上 ,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上 ,马克思始终没有得出明确的和最终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完全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设想和思考 ,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并不能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 ,它仍然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晚年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中国革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一跨越论思想在社会制度上的伟大实践,但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的发达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继续这一道路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6.
100年前,马克思关于跳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开辟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多样化的道路,是对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纲领的论断,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的内容,也反映了马克思世界革命的新思路,体现了马克思晚年探索的巨大理论价值。众所周知,19世纪70...  相似文献   

17.
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彪 《人文杂志》2003,(4):12-17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取得的一个科学成果。从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看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 ,即严谨的求实性、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启迪性。掌握这些特征 ,对深化马克思“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关系 ,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 ,谨慎地提出了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毫无疑问 ,马克思晚年天才设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