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赫哲族作为中国东北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其造物的形制、选材、工艺及思想等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与渔猎经济特征的一面,也呈现出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礼仪"土著性"的一面.她的造物始终印存着渔猎文明的痕迹,同时也时刻观照着渔猎人的思想与情感;如果说赫哲民居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呼应的一种"巧妙创物与创生行为",那么它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人类造物初衷之"物以致用"及"以用为美",更主要的是它还生动地描述了赫哲族别样的地域特征、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等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虽然几近失传,但赫哲族造物文化作为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艺术价值,赏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一直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赫哲族在远古时为了适应极为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6.
以赫哲族为例,论述了渔猎民族文化征集的特点,范围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巨变,赫哲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于弱势地位的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濒危态势日益加剧,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9.
世居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赫哲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罕见的渔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使赫哲族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其传统文化却受到强烈的冲击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目前,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传承两类.静态传承中的记录态、展览态和商品态传承往往是把文化当作“对象”加以保存和保管,远离了生活;动态传承中的表演态、节日态、旅游态、教育态根植于生活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着传统文化.因此,赫哲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应以动态传承为主.在动态传承途径中,学校教育以其全员性、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优势而成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0.
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11.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意见>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意见>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拓展。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准则有着直接关联。而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随之越来越具有超乎文化领域的意义。通过梳理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的出台及其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而对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大致的分析,就会发现以文化多样性推广人类共同遗产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是越来越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涵发生深度关联,也在"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之间成为可资深入观察和总结的研究场域。  相似文献   

20.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