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社会中各种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的大量发生,传统民事法律将个人信息置于隐私权之下的保护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个人信息利益保护的要求。个人信息侵权符合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构成要件,因此,应将个人信息权确立为一种新的民事权利,而且应在遵循合法原则、告知原则、安全和完整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基础上完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包括辅助侵害责任和代理责任制度和信息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内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侵害私密信息致人损害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民法典》将私密信息当作隐私权的保护对象,隐私侵权属于一般侵权行为,根据《民法典》适用的是过错原则。故个人信息权益与隐私权不可避免会发生重叠保护,亟待厘清。其中,因侵害私密信息构成侵权时,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财产损害赔偿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反之则适用过错原则,但为充分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应降低信息主体对过错要件的证明标准。为了避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滥用以及平衡信息主体与侵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应在对精神损害的“严重性”有所要求的同时降低对其认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本质和规律,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相对滞后的我国,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文件确立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标准,但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还有待商榷。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府文件借鉴了域外立法,分析域外立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透明度原则、目的原则、安全保障原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4.
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二元框架、个人信息处理合法性基础、具体权利义务适用等方面的挑战。究其原因,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劳动法所调整的都是具有一定支配性的不平等关系,而且其关系都兼具合作性与对抗性。二者的问题叠加使得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简单套用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框架。应当坚持信义义务与实用主义原则,在兼顾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同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企业的个人信息治理责任,为劳动者个体与集体提供安全与可信赖的个人信息处理。在制度上,应根据不同场景适用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制度,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劳动者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场景时代的到来,静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个人信息保护需要"由静至动".场景理论是一种动态分析框架,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个人信息保护实践,构建个人信息动态保护框架.在场景理论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在逻辑是动态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价值追求是统筹兼顾地保护个人信息所有者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利益,遵循动态平衡、合法、必要、正当等原则.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在逻辑、价值追求、遵循的原则,个人信息动态保护的实现需要重新界定个人信息,重塑知情同意规则,设计针对性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容易导致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放大,人格尊严、信息自决权与知情权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三个重要维度。个人信息作为现代人形成人格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财产利益,同时也兼具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法律解释上,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应充分考量信息主体各方的法益诉求,达到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在法律适用上,应通过直接收集原则、目的明确原则以及保密原则等法律原则,实现法律制度与法律规则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作品属于版权法保护的形式,认定作品属性不应以篇幅长度、创作时间长短而有所区别.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公众帐号侵权呈现出即时性、高发性、认定和取证困难性的特点.公众帐号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进行作品的群发或转载一般构成侵害作品版权,但必要时引入合理使用制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确定侵害微信公众平台作品版权的责任归责原则要针对具体的侵权行为类型,停止侵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损害赔偿、赔礼道歉都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简述了传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其次重点论述了当代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侵权行为法律适用方面,采用侵权行为自体法、引入意思自治原则、采用结果选择方法软化连结因素、区分不同种类的侵权行为并分别规定准据法,是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章最后对我国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同时,个人信息侵权现象较为普遍。侵害信息呈现主体多样性、侵害方式专业性、隐蔽性等特点。通常,不同主体处理个人信息过程中可能会损害信息主体的人格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个人信息侵权视阈中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一概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难谓合理。根据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并结合不同类型信息处理主体、侵害不同敏感度个人信息境况,应精细个人信息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明确不同侵权主体和侵害不同类型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有利于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合理利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户画像技术在学术期刊智能化应用中为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但用户画像中个人信息的大规模应用加剧了用户信息收集、用户标签侵权以及算法歧视、算法偏见等风险,本文基于法律视角剖析学术期刊用户画像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界定、个人信息主体权利认定、算法自动化决策透明度与可解释性的实现、个人信息处理者特殊保护义务的规定、个人信息跨境交流管理等,提出了学术期刊用户画像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应对图书馆用户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用户教育 ,并且将用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广大用户才能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 ,也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费老对建筑(住宅)社会学的思考虽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贯穿于他的大部分学术人生中。他主张,建筑应考虑到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筑去认识人;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对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就不能不考虑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现代城市文明不仅给人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态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高信息用户满意度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息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应调整服务策略 ,调查研究信息用户需求特点 ,丰富完善信息服务手段。信息资源建设应树立精品意识 ,信息服务技能要达到娴熟精湛 ,以全面提高信息用户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实质、内容、发展和走向,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浙江、湖南、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资料,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一个新场域,网络交往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维系已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导青少年网民网络互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追求互动本身的快乐,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交往规则;对许多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不仅是一个互动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呈现的媒介,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多元、弹性地呈现自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以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115-117,123
完善的网络主机监管是保障网络整体性能的前提.该文从保障整个网络性能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网络用户接入访问行为监控的观点,分析了用户接入认证方法、主机访问行为和网络控制策略;并对网络构造中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设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英语俚语虽属非标准英语 ,但在当今的英语国家里却十分流行 ,不仅充斥于日常交流 ,也大量地渗入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俚语的盛行不仅与俚语本身生动、形象的特点分不开 ,也与俚语使用者的个人心态紧密相关。比如 ,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俚语 ,可以达到表达不同感情、寻求认同和调节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江西省307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分析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用水协会能显著增加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参与用水协会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显著高于未参与用水协会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第二,校正了选择性偏差后,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三,家庭劳动力数量、经营规模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使用者的空间感受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对于使用者心理的忽视,分析了景观中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及其空间感知的机制。探讨了如何通过更好地理解使用者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在强势崛起的“人人时代”与微博内容生产中,用户是否发生着“泯然众人矣”趋同,这种削磨独特性与差异性的趋同具有怎样的路径和特征,是尚存争议的基本理论命题和亟需详细检验的现实问题。基于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的文本挖掘和用户内容相似度计算,以及在对用户群体根据媒介使用度进行分层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微博用户在局部、全局意义上的多维趋同现象和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趋同化路径之间的内在关系,部分实证结果具有反经验直观性。用户在微博使用端作为“媒介的延伸”,存在着对微博媒介“越使用、越趋同”的现象,显现出社会化媒体“文化工业”对于主体性的“同一化”再生产。从三维使用度、四种趋同性的复合层面,对微博用户在媒介使用中产生内容趋同化的现象推进机理解析,实证审视多种趋同演化路径之间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认知社交媒体用户趋同结构的复杂机制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