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扩大和深化了表现领域,获得了批判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和精神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情节演绎的叙述模式,拓宽和丰富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途径与探索空间,实现了历史小说在文体和审美形态上的创新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尘埃落定》把传统历史小说的碍重史感与新历史小说的灵动融为一体,完成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正题(传统历史小说)的反题(新历史小说)之后的全题。其诗化的文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抒必叙事模式,接续了诗化小说的现代文学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把传统历史小说的厚重史感与新历史小说的灵动美感融为一体 ,完成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正题 (传统历史小说 )和反题 (新历史小说 )之后的合题。其诗化的文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抒情叙事模式 ,接续了诗化小说的现代文学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初期,传统演义经历了向现代历史小说转变的过程。胡适经过和钱玄同争论,以文学革命者的身份首先提出了传统演义的性质与归属问题,他通过对西方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接受,重新定义了历史小说,并把演义归为通俗历史讲义,这样,胡适以断裂的方式实现了演义与历史小说的分离和转化。鲁迅从小说史的角度指出演义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不仅存在于传统演义中,而且也内在于现代历史小说里;演义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否定性力量,在对历史小说的"抵抗"中实现了向后者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突出了历史小说的"自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加以比较,从对历史的理解、历史叙述的方式以及如何表现当代意识几个方面,论述两者的差异,勾勒出新历史小说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 ,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消费历史的现象,从理论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小说与历史的关系。作为历史的边缘文体,传统小说不是“博采旁蒐”,就是直接演绎史书,历史演义便是以“同质性”的叙事诠释了历史的真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外在于传统历史的“异质性”的叙事,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修补”,表达了建构现代历史哲学的冲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消费主义的合流,则彻底打破了历史的整体性特征,祛除了历史的光晕,从而造成了以戏说为特征的文学消费历史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是一部追求"文化真实"的历史小说.它展示了多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体现了文化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观.<张居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迥异于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棒,迥异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冷峻的考辨.它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已经不是对1990年代中国历史小说的文化史观的接续.而是对这些历史文学的历史观的超越,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及"小说研究"的既定学术存在,"古典红学"不仅是当代红学正本清源的历史依据,也是这门华夏固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乃至返本开新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其成人气质的童话,重归古典的史诗叙述,内涵丰富的象征意蕴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评论家的广泛认同,并以极高的得票率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许多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独特,无可否认,作品叙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家自觉地附庸于传统史学家 ,以文学作品重述历史著作。这一历史小说的传统在近代开始动摇。近代历史小说悄悄地走进了小说的转型阶段 ,趋向着小说艺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而李人的创作尤以突出的艺术成就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为历史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风貌 ,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历史哲学是超越客观历史经验的 ,对历史的一种哲理和理性的思考。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在史学伊始之初便产生了。人们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记忆 ,几乎都是通过神话传说反映出来的。而神话传说本身就包含着神意的历史观。神意史观毕竟是一种肤浅的、非理性的历史本体论。到西周时 ,神意史观逐渐让位于人本史观 ,历史哲学思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迟到《春秋》问世时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单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联系性 ,因而将它们发放到一个大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先秦的历史哲学思想至此已经明显地显露了出来。从先秦的历史哲学思想中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重人伦、重道德、重现世。神意史观虽然存在 ,但在历史哲学思想中占的比重很轻 ,其他的 ,不是以“人”为中心 ,便是以人的伦理道德为重。这种传统思想对历史哲学的渗透 ,一方面形成了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遏制了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使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很难形成系统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9.
华裔作家汤婷婷是美国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小说家,她所创作的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冲突为主题的小说受到读者与评论界一致好评,尤其是其代表作《女勇士》。本文就该作的是非功过作一客观评说,认为,作品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还是应该历史地分析,宽容地对待,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以有利于华裔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孽海花》在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独特性,恰在它超越了"谴责小说"的概念所包含的一般主题和叙事方式.并指出曾朴的《孽海花》,在历史小说的意识和叙事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规范,代表着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