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实施?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有不少同志认为法律是能够保证自己的实施的。比如,他们指出,新宪法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等。都看作  相似文献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关于问题的提法: 最初,在问题的提法上,有的讲,“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讲“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有的认为,只能讲对公民“在适用法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具体操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依法治国的实质就在于界定法治。关于法治的理论界定,早在亚里斯多德时代便已出现。亚里斯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他还明确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这里法治涵义突出了“良法”及“良法的被服从”两个要素。到近代的洛克、戴雪、卢梭、盂德斯鸠,则进一步对法治的涵义及法治的实行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析。洛克把自由与权力的有机平衡视为法治的标志,他还十分强调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属下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公民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不能免受它的法律的制裁的。”戴雪则把排除专断、法律至上,各个阶级、阶层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宣布为法治的基本原则。孟德斯鸠为保障和实现法治,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  相似文献   

4.
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将思考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始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图景的实现和完善,这同时也是中国法学的去向.  相似文献   

5.
“民营”经济一词尚未为法律所接受,故还不是法律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存在不同理解。本文从宪法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评价、企业设立条件的法律规定、市场准入的法律规定、经营条件的法律规定等方面,清理 了现行法对“民营”经济的基本立场,否定了法律歧视“民营”经济的说法。随后文章指出了来自政府部门的对 “民营”经济的限制,并揭示出该限制的非法性。文章又对政府近一时期就“民营”经济采取的鼓励、优惠政策 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产业政策排挤中小投资的做法提出批评。作者鼓励广大“民营”经济投资者积极依 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对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了个人的回答。本文再从“中国法律哲学的初步纲领”“‘共谋’与强制性支配”“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中国法学或中国学术,在当下世界结构中的首要任务,或者说中国学术的当代使命是根据我们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的“问题化”理论处理而去建构中国自己的一种有关中国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7.
论正当的行政法律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法律程序是发端于英美国家的一个基本的法律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英国正当法律程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和“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由包括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和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的区分。正当行政法律程序的制度主要表现为行政公开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回避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行政效率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对中国法律及其意识系统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从早期的传教士到现代的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法律及其文化传统的解析,构成了一个西方世界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然而,西方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基本上是对异域法律文化的贬诘和否定,西方人从自己的学人那里得到的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多半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目前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国家对于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的法律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隶属的国家。但法律上的“冷标准”是否等同于心理上的“热标准”?即法律所界定的国籍,个体是否认同,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在哪些方面更认同……  相似文献   

10.
简议欧阳修“立制”与“任人”相为用的法律思想陈金全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这种声誉使得后世往往对他的政治法律思想淹没不彰。其实欧阳修不乏对法的思考,他的法律思想亦富有自己的特色,同范仲淹、李觏、工安石等的法律思想一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运用一种新的法律解释方法对《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中的的若干注译提出修正意见,即把握译注文本和相关史料所形成的某种“意义关联”或“意义脉络”,思维活动在自己的“前理解”与史料之间“往返流转”,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在文本和史料的限制范围内生成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收养,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他人的子女领养为自己的子女,使本来没有直系血亲关系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成立父母子女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收养人为“养父母”,被收养人为“养子女”,原来的生父母或者监护人为“送养人”。养父母子女关系与亲生父母子女关系虽然都是父母子女关系,但法律关系不同。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是通过彼此协商一致的拟制性的“血亲关系”,可以变更或撤消.亲生父母与亲生子女的关系是直接血亲关系,永远无法变更或解除。  相似文献   

13.
(1)何谓自由。自由,同民主一样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一直是人们奋力追求的崇高目标和美好愿望。古往今来,研究自由问题的学者和专著难以尽举,作了种种见仁见智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说,自由就是“任情而行,各如所愿。”霍布斯认为“自由者,无阻碍之谓也。”斯宾诺莎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洛克认为,自由“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为、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卢梭认为“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代,儒家与法家对峙。法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法律主张,极为偏激地攻击儒家是“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说儒家讲“礼治”就是不要法治。其后封建社会的和资产阶级的学者,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能正确评价儒家的法律思想。这些问题近几年虽已在法律史学界引起重视,并作了许多正本清源的工作,但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本文即试图过对孟子法律思想的考察,对此做一点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一项社会主义的法律原则。这一法律原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民主性。因此,它曾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见之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法律原则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林彪、“四人帮”打着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幌子,否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性,干着复辟封建法西斯法律的罪恶勾当。他们特别疯狂地践踏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以帮代党,横行不法,使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拨乱反正的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婚约制度     
婚约问题在我国目前被视为道德问题,并非用法律来调整。而基于婚约关系而产生的“准夫妻关系”和“准姻亲关系”以及基于订婚产生的财产方面的纠纷需要法律调整。本文从婚约制度的历史发展,婚约的性质,我国政策、法律对婚约的态度,因解除婚姻引起的财物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对婚约制度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对我国在婚约立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意思自治原则是传统民商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当事人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务。“意思自治的真谛,是尊崇选择”,它的基本内容为“自主参与自己责任”。16世纪后,该原则成为国际私法上的涉外合同推据法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冲突法亦将该原则作为涉外合同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本文拟就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做一粗浅探讨。16世纪法国长期处于法律不统一状态,各省封建势力在法律适用上均取采属地主义原则,对商业发展十分不利,迫切需要改革。法国当时最有名的法学家杜摩兰(…  相似文献   

18.
“国家意志”这一概念,在马列著作中就有,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统治阶级“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列宁说过:“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而己。”(以上引文中的着重号是笔者加)这些论断明确指出,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但传统的提法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作为法的本质属性。那么,法的本质属性是提“统治阶级意志”好呢,还是说“国家意志”好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论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北美和欧洲,经济学大举“入侵”法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从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法律做出深刻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被看作是“经济学帝国主  相似文献   

20.
马俊驹 《晋阳学刊》2014,(2):111-121
厘清人格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合理建构人格权法律体系的前提。人格权是自然法层面人格伦理价值外化的结果,是以人格为客体并兼具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二元属性的“私权利”,非财产权属性是人格权的基本特征,财产权属性是人格权的第二性特征。人格权独立成编是理想与现实权衡的较佳选择,将使民法的重心从“财产”转向“财产和人身并重”,引导人们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人性关怀中捍卫自由和平等;以“一般条款”代替“一般人格权”,采取“具体列举+兜底条款”的立法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法律规定的不周延性,弥补法律“漏洞”,完善人格权体系,而且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给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公正处理各种案件,维护新型的人格伦理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