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文学史学是历史学和文艺学相交叉的分支学科,是文学史研究及其理论的概括和系统化。近年来出版的文学史理论著述,为文学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是文学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年头。文学史学的成立有四个方面的依据。文学史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理论性、应用性的特性,是认识、研究文学史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研究文学史时间问题,是打开文学史理论之门的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其中包含了文学史现象的所有现实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可以说,它的有机构成网络就是文学史本体的有机构成网络.它是一个包含“黑洞时代──星河时代”、“暂时时间──永恒时间”、“现实时间──审美时间”等一系列由宏观到微现、由现象到本质的不同层次的矛盾对立面的取代消长、互融互渗的复杂结构体。对于文学史时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揭开某些常识理论的迷雾,深入到文学史本体论深层,从而更有效地触及文学史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理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史纂实践走向自觉的时期,是多种文学史观念方法共存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时期。本文概述了这个时期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理论内容,重点回顾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史理论发展的联系,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思想潮流和方法对我国文学文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编写出更科学更多样的文学史著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重写文学史”的话题,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不断提起。本文笔者着眼于韦勒克的“作品与文学史”的观点出发,从“作品”、“读者”、“整体论”、“透视主义”、“文化”视角对西方20世纪几种理论进行简略回顾与评述:各种理论都有各自不同关于文学作品观及文学史研究的理解与“说法”。它们存在的合理性给予我们中国文学史研究某种启示。笔者对几种理论梳理之后,力图从某些方面展望世纪之交的文学史研究的简貌。这些也许能够给“文学史重写”带来某种启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文学史理论研究中,葛红兵陆续发表的数十篇有关论文,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他的论述表明他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他所建立的文学史学首先实现了对原有文学史观的批判和解构,在此基础上他以现代解释学哲学的理论导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既强调文学史家的主体参与,又突出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著的开放性格,体现着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史述史秩序的一般程式遵循着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展开述录。因此,正如科学研究依据某种“中轴原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整合一样,包括文学史述录在内的人文科学研究也必须依据自身的“中轴原理”对孤立、无序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理论整合。在文学史述录中,不同的“中轴原理”决定着文学史述史秩序的不同类型。文学史述史秩序的基本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型秩序、经典秩序和进化秩序。  相似文献   

7.
每一门成熟的学科均应有自己的哲学 ,具有百年实践历程的文学史也不例外 ,它需要建构一门系统的文学史学来帮助人们认识它的定义、性质、目的、对象、任务、方法、意义及研究主体等问题 ,总结传统的文学史实践 ,藉以指导其未来运行。它具体包括文学史元理论、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操作理论三个层次。它既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 ,又兼有历史科学的性质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理论 ,可谓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鉴于文学史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众多困难 ,我认为建构一门科学而成熟的文学史学的条件尚未具备 ,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却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是鲜活的心态史──关于建立心态文学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是心态史的提法,似乎不新鲜了,自19世纪以来,勃兰兑斯那句文学史是心理学、灵魂史的名言,不知震撼过多少义学史家的心,尤其是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已悄然地走进文学史的写作天地,近十年间出版的不少文学史著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显示出心理分析在文学史撰写中比例不断加重的趋势。然而,从总体上说,心理学与文学史的结合尚处在摸索、起步阶段,尚未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文学史是鲜活的心态史,依然仅是人们企仰的日标。这表明,一方面文学史研究已经开始了从外世界向心灵内世界迈进的…  相似文献   

9.
茅盾先生在他的文学回忆录《多事而活跃的岁月》中说过:“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既不同于世界各国文学史,也不同于中国历代文学史的特点,这就是杂文的重大作用。”遗憾的是,杂文研究一直处于现、当代文学整体研究格局的边缘位置。而姚春树教授和袁勇闯博士偏偏逆时而动,甘于寂寞,十数年如一日地用心血浇灌杂文的园圃。《对世纪中国杂文史滩为回眸对世纪沧桑历程的第一部分体文学史,用余万字中凝聚着两位作者的深厚功底、卓越史识、自觉的理论追求和求真的理论勇气。作者在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究中力求贯通近、现。当代,又涵盖大陆和…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 ,我对文学史理论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 ,新时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文学观念、文学方法的讨论 ,作家、理论家开始反思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但理论说明的深度不够。 90年代 ,文学史理论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态势 ,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专题学术讨论会多次召开 ,有关论著也已出版 ,如《文学史哲学》(陶东风著 )、《文学史新方法论》(王锺陵著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陈伯海著 )等。董乃斌主持的“中国文学史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的…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说,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着许多空疏与偏颇。  相似文献   

12.
反思与取向:中国文学史研究四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学理性思考,深切地认识到,复杂多元的文学史格局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视角与考察方式。对于研究主体来说,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或曰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文章通过科学意义上的文学史构成、重写文学史的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呼声、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基于这一点,作者认为文学史研究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一部理想的文学史首先应是文本的艺术分析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文 《文史哲》2002,(6):17-21
2 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将文学事实何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 ,将描述文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史知识体系为研究的根本目的 ,但却忽视了文学史研究的人文特征 ,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理论逻辑方法将探索文学现象何以存在做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力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论体系和普遍精神逻辑中找寻寓藏于文学现象背后却又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各种规律 ,但却常常忽视了文学史的历史复杂性和文学本位性。文化阐释方法将文学史研究判定为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现时态中相互建构的个体对话过程 ,强调研究主体的个性文化功能和阐释效应 ,但其研究的知识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普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学史属于文学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进行历史的总结与反思。 宏观研究——文学史观——文学史学,构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史研究理论探讨的三部曲。 文学史学所关注的对象不是文学史自身的历史,而是文学史学科。史学原理(史学学)和史学史构成了文学史学的基本范围。此外,还有史学批评,是就个别史家或文学史著作加以批评。 文学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文学史研究和编写提供历史与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研究转型”笔谈王锺陵陶尔夫彭黎明许建平张晶本世纪诞生的文学史学科至今已近百年。在世纪之交,对文学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努力推进文学史研究的转型,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新模式,是学术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反映了作者们基于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胡燕春 《社会科学》2007,1(12):165-170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综观韦勒克的诸种著述,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对于现象的把握,都充分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的诸种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他凭借对于文学史料的有力把握,以积极、开放与动态的历史意识、较为辩证与整合的史实观念对诸多文学史现象与理论予以了扬弃与修正,其文学史研究囊括了对于翻译史、文体演变史以及思潮嬗变史等诸多文学史撰著中的问题的阐释,为后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无尽的学术资源,从而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等八单位联合发起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讨论会,于10月15日至10月20日在桂林举行。开会伊始,主持人吕薇芬就阐明会议宗旨,围绕两大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一是文学史研究的总体理论问题,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价值观与方法论问题,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关系问题等;二是文学史编写中的具体理论问题,如文学史总体性阐释,特征研究,规律性研究,风格流派研究,文体研究,时代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渊博学者,他的诸种著述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从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观念演进与书写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理史,精神史?──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温潘亚文学史家总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对过去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现象作出种种评说,并描述出一个合乎自己理论的发展史。在此,表征着某种文学观念的文学史观对如何描述文学史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而言之,如果说各种文学史著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