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论断.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并且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新社会阶层优秀分子入党等几个方面,论证了"七一"讲话本身就是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把它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系,论证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行动路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关于如何执好政并长期执政的问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问题 ,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等关系的认识 ,提出了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客观准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上的继承和坚持,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党建纲领、党的本质概述等方面的独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着重论述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党的阶级性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等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同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原创性的理论创新,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面向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基础上,对党的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现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党的建设大思路上,它赋予了党建理论新的时代内容和研究课题,它从新的高度概括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阐述了党的广泛代表性,从而辩证地勾画出一个科学完整的新的党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党适应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新要求,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一重大命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直接理论来源,现代管理学、组织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科学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其他重要理论基础。深入研究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历史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 ;“三个代表”科学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 2 1世纪 ,我们党如何保持和发扬自身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问题 ;“三个代表”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适时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是马列主义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的世纪,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十分注重的问题 ,阐明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 ,分析了新时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提出了新世纪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应该注意把握的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既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增强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建设和事业才能顺利前进。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只有既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又不断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 ,扩大群众基础 ,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德治国”方略的阶级本质和基本要求、实施“德治”的特有方式和我党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规律等决定了在推行“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必先“以德治党” ,从严治党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连生 《南都学坛》2004,24(1):39-42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发展党员问题上集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发展党员的主要标准不是社会成分,而是能否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党员既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决定党的性质是党的理论和纲领,而不是党员的社会成分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历史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对 80年来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政策进行了评述。文章指出 ,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并以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知识分子政策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有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党的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阶级、阶层的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同时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展变化情况的科学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回顾党的性质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建党指导思想 ,认为党的性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要容纳时代的精英 ;执政党要为振兴中华服务。并提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要体现时代特色 ,逐步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过渡。这是关系党的前进和发展 ,关系增强党的社会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振兴中华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需要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及知识分子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强化 ,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重新进行了确定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进而对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地位进行准确定位 ,以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 ,发挥知识分子在国家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更好地坚持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文革前十年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是评价知识分子、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关键.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理论误区,才导致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多次反复,判定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属性应主要看其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