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它一经确立,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或理想的形式,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但是,由于其本身包含着许多弊端,它在历史上的执行情况却十分不力。尽管如此,皇位嫡长子继承制作为一种“百王不易之制”,在中国历史上仍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嫡长制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对于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有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家族本位观念和最低政治目标,因而被视为专制时代皇位继承制度基本的和理想的形式,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获得了政治文化方面的“卡里斯玛”合法性。然而,这种非智能型选择方式又会直接导致君主的权力与实际政治能力之间的脱节与矛盾,从而对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内部自我调节机制的发育成长以及专制政体的内部矛盾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嫡长制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对于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有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家族本位观念和最低政治目标,因而被视为专制时代皇位继承制度基本的和理想的形式,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获得了政治文化方面的“卡里斯玛”合法性。然而,这种非智能型选择方式又会直接导致君主的权力与实际政治能力之间的脱节与矛盾,从而对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内部自我调节机制的发育成长以及专制政体的内部矛盾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慕容鲜卑及诸燕是五胡十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及政权,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其从游牧部族走向创建中原政权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中原模式的嫡长子继承制与传统部落继承制的斗争。但是,这二种继承制度的斗争,其形式表现为并存还是部落继承制仅从观念上影响着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制度本身,嫡长子继承制是否确立?这是澄清慕容氏继承制度的实质性问题,惜前人均未进行探究。文章认为,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制度本身,已经在慕容氏创建中原王朝的过程中确立,只是在后燕末期的国难中被动摇、最终在退据龙城故地后复归,并不能以“始终存在两种继承制度的斗争”来简单地涵盖。  相似文献   

5.
清朝皇嗣制度建立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因受到汉族“立嫡立长”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诸大妃之子中予立储君。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继承并维持了这一立嗣传统,拥贪王宫之子”福临为君。福临继统,并非是诸王“窥视神器”的一种“折衷方案”,而是由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皇嗣制度和福临继统前所处的肯定地位所决定的。皇位继承问题的及时和妥善解决,使满族贵族集团度过了政权危机.为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与中国的宗祧继承制度所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同,中国古代的财产继承制度采取的是诸子均分的继承形式,这种财产继承制度首次在两汉时期确立,它的形成由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而这种财产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代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惯例,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制度的一大奇异现象。那么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杨珍先生撰著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满文档案,并结合官私著述,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及该制度的更迭与  相似文献   

9.
从《左传》看嫡长子继承制与春秋动乱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代基于商王朝传弟制度的弊端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却并未真正避免争位之乱,除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外,这种制度并未彻底实施也是引起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这种制度未彻底实施的原因有三:嫡长子继承制本身的逻辑漏洞;该制度与人情人性相违背;该制度与现实政治相脱节。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皇位继承的超稳定性及其潜在危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太祖确定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在整个帝国皇位继承中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超稳定性是其鲜明特征。超稳定性在维护皇权传承的平稳过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带来潜在危害,诸帝完全依仗皇位继承这一外在形式来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而不追求修炼君主德行、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来维护皇权内在的威信力,导致君民上下离心,给帝国带来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因俗而治”是清代对蒙古族立法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是清朝统治者对历代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方略的继承的结果,也是清代统治蒙古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可汗是柔然汗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关于汗位的继承制度,史学界一般认为是世袭制,但实际上与中原王朝皇位继承世袭制又有很多不同.在柔然汗位的继承上,国人会议的推举、继任者的实力、可贺敦的意向、用事大臣的倾向等是重要因素,尤其国人会议的推举是法定的必经程序.故柔然的汗住继承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袭制,而是向世袭制过渡的世选制.  相似文献   

13.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嫡长子朱标早逝,年轻的嫡长孙朱永炆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反对,于建文4年6月攻陷京师(今江苏省南京市),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历史上称朱棣为明成祖。 建文帝失位后,是死是活,历代众说纷纭。清代官修的《明史》这样写的:“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  相似文献   

14.
清朝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历代专制王朝的集大成者,清代法律制度较之前代法律更加成熟、完善。"失时不修堤防"是《大清律例》中的一条法律,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正式入律以后,历代基本因循,明代将之列入《工律.河防》,使该条法律规范更加明确。清代律文直接沿袭明代,在社会情况变化的前提下,以例、事例、则例等法规形式进行补充,构成相互关联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的罗马-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问题是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与此问题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皇帝权威类型的变化和皇位继承主导权的不确定性。皇帝权威类型经历了从法理型权威向传统型权威和超凡魅力型权威的转变过程。受此影响,皇帝继承制度也从养子继承制为主导向亲子继承为核心的血亲继承制转变。同时,皇位继承主导权的不确定性导致皇位继承秩序探索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皇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国家建制有着内在关联。明代帝王在国家制度构建中表现出迷信制度本身在巩固统治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人的因素的偏颇的倾向 ,造成皇储养成的错位 ;明太祖又完全从构建稳定结构的政治制度出发 ,强行对东宫官属实行一元化改造 ,使得明代皇储教育运作出现功能性障碍 ;顽固坚持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更导致皇储个体失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而建储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使得皇储教育难以真正执行  相似文献   

17.
周代继承制的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商末周初确立的,它是传子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朝前期虽兄终弟及仍常见,但主流仍是传子。不能因为有的诸侯国有传弟现象而认为周代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制。  相似文献   

18.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周公构建的制度中影响重大的有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法制等。  相似文献   

19.
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北方的政权——北魏,其开国帝王太祖拓跋蛙实行了一种很残忍的皇位继承制度——子立母死制度,这种制度是北魏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北魏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封建皇位继承制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封建特权和财产的继承法。它的渊源如何?基本内容如何?它为什么能存在数千年之久,而且影响又那么深远?它在历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这篇芜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