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昕 《天府新论》2008,(2):128-131
从时代特征上看,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阶层性文化、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价值解构性文化,流行文化的这些时代特征内在地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流行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流行文化也必定会寓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流行文化品性蕴含着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流行文化市场环境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设置,流行文化资源配置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益损,流行文化变换反映着道德价值趋向变迁.道德力量制衡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使其符合人类的价值需求,也使社会道德价值能够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2007,(1):159-16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孔子的道德观是我们全面认识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础。孔子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为我们认识道德问题提供了科学标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为我们把握道德问题提供了一般方法;孔子认为道德具有不同的境界,这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动力;孔子认为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为我们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成龙 《兰州学刊》2009,(1):127-129
从时代特征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解构性文化,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网络文化包含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网络文化品性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气质,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的增减,反映着社会道德变化趋势。道德力量制约着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并对其进行纠错,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使人类社会道德能够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对道德评价中的自我性道德评价,社会性道德评价是评价者对自身以外的他人、群体、社会进行的道德评价,因而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任务。与其他有关人事的社会性评价相比,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大众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无程序性和无责任性的特点。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标准即各种道德规范;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实有方式主要有暗评和明评两种;社会性道德评价在客观上兼有道德教育和社会赏罚两个方面的功能;社会性道德评价对人的导向效用,取决于三种社会条件,即是否是熟人社会、是否是一元文化和人们是否具有较强的道德感。由于传统社会具备这三种条件,所以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用高。而现代社会由于既不是熟人社会,也不是一元文化,所以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用呈下降趋势。不过这个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采取举措就能恢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不过,这对于实现道德建设的目标来说仅仅是一种可能,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必须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努力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水平,并创造一个优越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安定向上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改革和开放,加强法纪教育等等,以促使道德主体的道德文化认知程度的加强,促进道德建设目标的完美实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依赖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认知程度的加强。马克思曾经指出“良心是由人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迷失,突出表现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道德践行能力弱,道德相对主义抬头等等.大学生的道德迷失固然与转型期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分不开,但深究其原因是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带来的文化困境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视角,即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当前的道德教育.费孝通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文化自觉”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给出了答案.同时,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也为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学衡派的文化建设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衡派的文化建设方案进行了叙述和评论 ,学衡派文化运思方案的根本原则是以道德为指归 ,通过汇通中西文化中道德文化的精华来熔铸新文化 ,进而拯救中西现世文化。他们的这一方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悬隔 ,以至于遭人诟病乃至遗忘。  相似文献   

9.
贺宾 《江淮论坛》2006,(4):79-82
现代道德教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民间伦理资源的匮乏,民间社会在接受国家伦理教化方面出现了机能障碍,导致基于引导的国家道德教化丧失了植根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国家伦理与民间伦理的复杂关系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教化实施的先决条件,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这一技术范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评判。结合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立足以"互联网+食品"为学术关切。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完善食品安全伦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道德文化的学理根基,构筑诚实守信的防护体系,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道德文化数据素养,推进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凸显食品安全道德文化价值,在自由与规制平衡中建构食品安全道德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见死不救"事件,虽然残酷,但并不能反映国人道德日渐滑坡的倾向,而只能反映国人道德麻木心理的常态。当事人"见死不救"的行为,也并不完全是道德问题,还有居于陌生人场域中的社会心理问题。而国人的道德冷漠源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文化的缺失。"见死不救"的社会事件,虽然与社会上存在的救人反被讹诈的现象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南京"彭宇案"的司法审判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至于"见死不救"应当入刑的观点,本人认为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和操作上的困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道德进步经历了一个从臣民道德到市民道德再到新公民道德之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历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在本质上是"市民"的政治法律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破除了人的解放的制度障碍,迥异于旧市(公)民道德的新型"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惯习作为一种实践体系形成于中国传统的礼俗社会,但在遭遇现代性引发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它的文化诉求越来越难以与当下制度要求相整合。这实际上反映了基于礼俗的道德与基于反思的道德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中真正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仍将是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现代性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等制度建设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务;而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需要通过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社会整合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儒家的精神价值传统将成为中国现代性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武 一全面理解的道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于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地通过社会文化的方式,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引申出的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使之普遍化、客观化和社会化为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揭示了在传统儒家道德范畴下弘扬信任文化的时代意义.指出文化精神的继承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文化思想发扬光大的传统.在肯定道德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基础上,阐释了儒家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探讨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与影响人的社会合作行为的信任文化的关系,强调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建立道德文化基础,在道德文化的精神范畴内发展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风气既是社会道德文化水准的外在体现,又对社会道德文化发展状况产生反作用.古今思想家历来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并将其视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不良社会风气主要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变化.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恪守道德底线,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文化自觉意识,是弘扬和巩固良好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安永兴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传统道德的整理与继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领域里...  相似文献   

19.
刘文志 《理论界》2008,(9):139-139,241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总是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这便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文化需要在长期不懈的仪式活动中去积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孕育与道德教化之间的深层关联,而其中介环节便是仪式活动,因而学校德育建设应当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 ,其道德的公共性相当缺乏 ,这是造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缺乏公德意识的重要原因。对儒家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具体地凸现了儒家道德公共性的缺乏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