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关键是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能力导向为教学理念,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这种教育侧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文章从分析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该专业职业能力的认知,探索出阶梯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冯菁菁 《职业》2013,(27):130-130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决定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更要强化专业的“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引导思路是高职教育特色化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其他学科实践教学拓展和延伸起到标杆作用.  相似文献   

5.
邵海鸿 《现代交际》2014,(4):235-235
高职教育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夯实学校育人的根基,领航学生的三观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高职课程教学应该面向现实的职业岗位.从现实的职业岗位中提炼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的内容,并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在组织课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线.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本文拟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浅谈"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及其对应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职业标准整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沁 《职业时空》2009,5(3):137-138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高职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进行调整,对于搞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对于岗位能力标准比较规范的要求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标准,在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将该职业标准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浪潮。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则需要在人才培养上从能力本位培养转向为素养本位培养。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融入高职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核心素养来重组综合素养管理方案。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管理方案重组设想进行研究,为高职院校培养拥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晓婷 《职业》2017,(12):28-29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每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中职的毕业生还不适应企业的要求.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把职业的意识渗透给学生,是中职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艳向艳芳 《职业》2023,(12):42-44
目前,课程教学设计改革面临许多困惑。本文以高职智能制造生产线课程为例,阐述了如何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开展课程设计,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提供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以教育文化素质为根本,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为目的,紧扣市场脉搏技术潮流,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13.
洪宝玲 《职业》2016,(26):130-131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语文的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中职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职语文将语文特性和职业化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专业性.为了加强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必须提高语文职业能力.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要实现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应结合专业需求、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现“必需够用”  相似文献   

15.
杨玉泉  张静 《职业时空》2010,6(8):77-78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代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转变教育理念、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教育。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专业(专业群)相应的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要以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发展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决定>明确规定,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一套引入职业培训的理念和方法,能够行之有效地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理论的学者,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具有某种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职业的能力,而且还要为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甚至要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应变的能力.目前高职教育正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搞好高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关系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9.
刘伊  郭琳 《现代妇女》2014,(12):136-136
与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相比,职业素质的培养却略显薄弱。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任务是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课程教学驱动一行为养成训练一企业顶岗实习一素质评价激励”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李国平 《职业时空》2008,4(10):155-155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顾客导向”为原则,培养人才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培养社会和企业一线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的教学特别强调实用和实效原则,专业英语的教学更要强调其实践性和专业应用性。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