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楠  彭波 《创新》2013,(6):60-63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当代q-国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自发与人为并存、分化与依赖并存、自由与平等并存。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当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2.
外交大战略是国家指导较长期内外交事务的相对稳定的总体战略设计和框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交大战略的正确选择部分地来源于对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的某种遵循。中国外交大战略的选择客观上受自身国力、世界政治世纪性规律和国际体系状况的制约,主观上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传统有很大的关联。“伙伴战略”是中国新世纪外交大战略的理性选择,即中国应该成为世界“领导者”及其国际秩序某种程度的认同者和更大程度上的合作者,而不应仅仅是一个孤立主义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演化成现行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只有顺应合作潮流,融入国际秩序,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利益,变革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林兵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过去我们对二者的关系是从对立的两极进行研究的。经济学一般是经济规律、经济形态、经济体制以及经济运行、经济模式等理论问题,较少涉及人的问题。而哲学等人文科学则关注人的问题,探...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律的种类及其特点──兼评历史观中的机械决定论倾向秦湘源社会领域中不同种类的规律及其作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有待于进步研究。本文力图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出发,区分不同社会规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而探讨它们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一笔者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5.
敬志伟 《探求》2008,3(1):64-68
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的存在方式有何不同?人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特色?人的意志的内在规律怎样?信仰与幸福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和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有关的。对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陈也奔的《意识与冲动——生命中两种对立倾向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如何处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普遍性的实践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地把人的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或主观能动性,而应当科学地理解为主体通过实践对象化活动实现人的内在尺度与物的外在尺度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能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到人的主体性的深层结构——人的主体性意识,重点探讨了人的实践活动、主体性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与人的主体性意识发生、发展和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赈灾加选美,既满足了上海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愿望,又能激发起他们的同情心,解决难民的问题。可是60年前的上海,即使是观念再开放的上海市民,到底能不能买这种选秀的账呢?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人按照自身和物的尺度有目的地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活动。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根源,也是实践具有双向性改造与认识功能的内在根据。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是科学把握实践范畴的内在要求,是全面理解实践功能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对象化的特殊形式———异化时,曾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可见,人的对象化有同化也有异化,它既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上,又表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体现在客体,也体现在主体。可是,人们通常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物质成果而忽视精神产品,注重客体而忽视了自身,注重同化而忽视异化;这无疑未能科学地反映人的对象化,不利于全面地把握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更不利于通过人的全面的对象化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10.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儒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对儒学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儒学的优秀传统,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建立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天—地—生—人”的大系统中,现实及未来灾害越来越暴露出人为化趋向。为此,作者较系统地分析了人为灾害的科学、社会、自然属性;并用发展中的人的可靠性工程、灾害社会学、失误分析方法学等大系统故障事理学理论,提出了有普适性的人为灾害评价模型及控制方略;作为一种探索,作者还研究了人为灾害管理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嗣均 《浙江学刊》2000,(1):142-145
本文着重探讨了与现行迁移管理制度改革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工业化、城市化时代是人口大迁移的时代,要用时代精神去创造入口迁移的政策环境;城市化过程是按城镇规模结构规律吸纳人口的过程,要用科学精神去对待顺应这一规律的迁移流向,用革新精神去建立迁移和流动的激励机制。而在今天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新时期,要用法制精神去反思户口政策,创造平等的迁移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美君 《社科纵横》2014,(10):90-95
让·鲍德里亚是极富争议的人物,他既对当代消费活动使人彻底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攻击。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以及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批判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鲍德里亚的思想,有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体现出一种被动式批判状态。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明晰正确的认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和他的无产阶级立场,应该成为对比研究和批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王弼自然之说李云崇尚自然是先秦道家的理论传统。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的,人理当应顺自然,不可与之相违。什么是自然呢?按庄子的说法,牛马生有四足这类现象是自然;笼马首,穿牛鼻这类活动是人为。自然与人为是绝对对立的,自然不允许有一丝人为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贫富人口的收入之比过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地区间两极分化加剧等。产生两极分化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主要是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主观原因则在于以往认识的偏颇与政策的不到位。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应重视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消极作用,市场与价值规律不是万能的,不能覆盖全社会。同时,政府必须保证社会公平,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筹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筹资结构问题是继单纯地寻找资金短缺的终极原因而不能现实地解决困难之后,从结构入手研究农业资金筹集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和新领域。在学科分属上,它既属农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农村金融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农业筹资结构的原理、变迁与结构选择,为不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如何走出资金短缺的怪圈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对宏观经济及其筹资和金融结构等问题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龚颖 《唐都学刊》2013,(6):31-34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运动家,他在强调掌握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主张人类的道德世界有其独特性,解决道德问题不能依靠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的进化论、功利主义等学说。人只有在遵从“自发”的规定、超越一切“他律”性规矩时,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有可能不必刻意地去做符合道德的事情而自然采取正确的言行、不必介意道德为何物而自然成为道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问题的困扰,是制约改革深化的一大障碍,面对着资产流失、效率低下、人心涣散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国有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举步维艰之际,我们必须进一步冲破陈旧意识形态的羁绊,在所有制关系变革中坚定不移地把生产力标准贯彻到底。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一、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不能有效发展生产力的根源在于其内在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有其历史必然性,也符合唯物史观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因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公有制能够容纳社会化的生产力,能够使社会经济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正义     
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各种文化设施等“硬件”,又包括各种观念体系等“软件”。在诸观念体系中,价值观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价值观”近年来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是确知其内涵的人并不多,本文旨在对它做点普及工作。真理观与价值观真理观与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是以真理观为前提的,真理观始终有价值观参与。真理观与价值观也是显著不同的:真理观要解决的是是(真)非(假)问题,价值观要解决的是好(利、善、美)坏(弊、恶、丑)问题。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与主体的关系不同:真理现解决主体如何不受自身干扰地反映外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