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从实质上讲本应是素质教育;其根本职能与目标,本应是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作为基础的教育,其根本质能就是培养人才;人才是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因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高素质人才的特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教育,生产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均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民间调解和诉讼是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两个主要手段,但二者在解纷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却有较大不同.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民间调解和诉讼,以及它们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法制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科 《金陵瞭望》2005,(16):51-52
中华文曲巨星曹雪芹(约1715—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汉人,清兵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三代世袭江宁织造。雍正五年,其父以事获罪,产业被抄,家道衰落。雪芹生于金陵,并在此度过了“锦衣纨绔”之童年,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5,(20):51-51
孙中山先生以博爱的胸怀与各方面之有识之士交往.留下了许多佳话。他与有“革命和尚”之称的黄宗仰及栖霞寺的缘分就颇为感人。,  相似文献   

5.
茨威格的一生有33年时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度过的,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取得,都与那个太平时代密不可分.世界大战剧烈的"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他的著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了,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泡影,作为犹太人又被迫重温犹太民族两千年的苦难史,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都不是最终目的。人们不是为了效率而提高效率,也不是为了公平而追求公平,在公平和效率背后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展开,显现为效率、公平及其关系。反过来,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实际处理,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作为最终判据。  相似文献   

7.
里尔克一生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诗歌,同时留下数量惊人的优美信札。其诗学思想虽不系统,但很独特深刻,零星地分散在他大量书信或散文里;诗歌中也偶尔触及。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的主体性既表现为能动性,又表现为受动性.合理的主体性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协调统一.主体性和两个尺度是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推动人类实践、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人的世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媒体、网络在西方被称为政府的第四、第五种权力,与其他三种权力共同维护着国家的政治利益,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在建设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今天,媒体与网络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以“才女”命名张爱玲,易将对张爱玲的定位引入误区。张爱玲与传统意义上“才女”迥然有别。将张爱玲纳入“才女”之列,等于湮没了张的思想独特性,她不是一个仅凭才情和禀赋从事写作的“才女”,而是具有强烈自觉意识和现代感的自由作家,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才女”不同,更与性别无关,却与人格的完整独立和思想的健康深刻有关。以“才女”命名张爱玲,一方面是文学研究中炒作作家经历身世恶习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对张爱玲认识的肤浅,同时,亦折射出读者尤其是“张迷”们迷张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是个性独具、光华四射的著名女诗人,她的光辉成就与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作为自我而存在,自我意识觉醒;作为诗人而存在,诗人意识觉醒;作为女性而存在,女性意识觉醒。文章即从自我意识、诗人意识、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女诗人狄金森的精神世界,揭示其辉煌成就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伊丽莎白·乔利是国际文坛著名的澳大利亚女作家。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怪诞离奇、滑稽可笑、哀怨有趣;作品的人物多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行为古怪的人。本文认为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视角,其作品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结果,也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必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除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以外,对海外华人女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的生存境遇及自我寻索的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她的许多作品,在书写女性命运及生存状况、探索女性性别真相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继承现代女作家五四传统,但由于时代背景及作家身份的差异,她的小说中对男女两性的洞察、对女性性别身份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生活状况的表现,较之以前又有所不同。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她的小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是作为一个处于19世纪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诗歌创作者,狄金森的生活选择却极其有限。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解读狄金森对基督教、对“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家人的关系、对传统婚姻的看法、与女性朋友的友谊以及她那对传统诗歌创作极具颠覆性的艺术风格等,论证狄金森为了能够获得一份作为女性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所需要的自由空间而经历的痛苦的内心挣扎,以及所付出的一世寂寞与隐忍。  相似文献   

17.
西娅·阿斯利是澳大利亚当代知名女作家之一.在六、七十年代由男性主宰的澳大利亚文学界,她是那一代人中唯一一位成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男性为主人公,通过描写社会中的局外人或小人物,对她所目睹的澳大利亚社会进行尖锐的讽刺.本文认为,西娅·阿斯利之所以从男性的视角进行创作,是与她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而正是这种视角的转换,才使得她可以通过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抨击社会的种种陋习.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沉沦和本真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代表权威和规范的“常人”使前者成为日常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使后者成为一种非常态的变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一度屈服于常人的压力,但在雉鸡的感召下,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康妮从孤寂隔离到与情人合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被物化的沉沦状态到追求个性完整的本真的历程,而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动物则诱发和见证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玛利亚*赛奇威克以其小说创作,剖析了各种妇女形象,展现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玛利亚妇女传统价值观和夏娃女性独立意识的冲突和融合,从而说明了19世纪美国妇女小说既是对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的批判,也是对妇女地位传统观念的抱守.  相似文献   

20.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作为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卓越才华和敏锐的审美感受,把女性深切的内在情感和她那不受压抑的生命状态化入诗词中,传达出浓厚的迥异于时代的女性本体意识。该文从崇尚格高淡雅的主体意识、吟唱至情至爱的生命意识和追求女性价值的忧患意识三方面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多元素地展现一个封建知识女性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