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歌德之所以成为一位古典主义诗人,与他早年在法兰克福接受的古典学知识教育有内在关联.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德国当时的古典学怎样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歌德;歌德的家庭与法兰克福社会为歌德提供了怎样的古典知识教育.在歌德出生的年代,德国人开始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文化,大量的考古学发现也可以让人们看到古代的艺术.歌德早年在鉴赏古代艺术品及学习古典文化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古典心性,这潜在决定了他日后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埃里希·弗罗姆(1900——),美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派创始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后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和精神分析学研究所任讲师。纳粹夺取政权后,从1934年起流亡美国,担任耶鲁大学讲师,1951年成为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1957年任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1962年在纽约大学教书,长期研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学说,是美国心理学会成员。  相似文献   

3.
在法兰克福的莱(lái)茵(yīn)河畔(pàn),有一幢美丽的别墅(shù),这幢木楼里住着一位法学博士,他的妻子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1749年8月28日,他们家生下了一个瘦削(xiāo)的孩子,母亲给他取名约翰·歌德。歌德四岁那一年的圣诞节,他和妹妹一起到外祖母家里去做客,外祖母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外孙,于是便请他们看一场木偶戏,看完木偶戏的歌德回到家里后,便让妹妹跟他一起学着木偶戏人物的样子,开始演起木偶戏来,将父母亲逗得大笑不已。自那以后他总是自编自导一些小戏在家里演出,表现了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歌德的父亲有许多精美的图书,而…  相似文献   

4.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F0002-F0002,F0003
2011年6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选派20余名骨干教师出国考察学习。杨滨副书记带队赴欧洲考察了法国ISEM高等学院、巴黎成功之路教育中心、杜伊斯堡职业学院、法兰克福歌德学院等院校,并参观访问了德国道奇汽车公司。  相似文献   

5.
问:德国有哪些大学,都有些什么专业? 答:德国共有80多所大学,主要有:亚深大学、柏林工大、柏林自由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波恩大学、布伦瑞克工大、不莱梅大学、克劳斯塔尔大学、德累斯顿大学、基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杜伊期堡大学、多塞尔多夫大学、爱尔郎根大学、埃森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佛来堡大学、吉森大学、歌廷根大学、哈根大学、哈勒大学、汉堡工大、汉诺威大学、海德堡大学、卡塞尔大学、科隆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美因茨大学、明斯特大学、马歌德堡大学、马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乌尔坶大学、魏玛大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的作者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思想家。1749年8月28日,他出生于美因河畔的帝国自由城市法兰克福,1832年3月22日逝世于魏玛。在他诞生的时候,欧洲还处在以专制主义和启蒙运动为标志的时代,在他晚年的时候,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几乎在欧洲的所有的国家占有主宰地位,在他逝世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的解体和拿破仑的失败已经过去多年了。这些世界性的事变,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歌德作为一个诗人、思想家,对此十分关注,从而对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21世纪》2009,(3)
2008年11月1日,一场历时12个小时的"歌德之夜"活动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举行。从下午2点开始到次日凌晨2点,中德两国音乐家演出、歌德范儿集市、歌德沙龙论坛、艺术装置、电影、舞蹈、互动戏剧、自助手工、运动  相似文献   

8.
曹卫东,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曾在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供职多年,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德国思想史,承担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两门课程。北京——法兰克福——北京,过程不是那么复杂有许多人会把曹卫东的简历中“1999年2月——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这句话当作亮点,更惊讶于(也是羡慕)他在出国前就已经具备的学术背景和声誉,那时侯的他近乎功成名就。近年来中国留学海外的人不少,像他这样脚踏着坚实的知识基础走出国门又回…  相似文献   

9.
本文追溯"歌德学"概念的最初源头,强调格林提出概念的重要意义。同时借助对格林的歌德研究,提供歌德学在学术体制内借以立足的日耳曼语文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背景;进而结合德国现代大学建立与学术史的代际传承背景,提供德国文学史建构的若干线索,凸显歌德学创建的学术史意义,并初步提出不同维度的若干学术史线索(如拉赫曼—谢勒尔、格尔维努斯—谢勒尔、格林—谢勒尔等)。  相似文献   

10.
1 1846年底至1847年初,26岁的恩格斯撰写了著名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在该文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歌德:我们并不象白尔尼和门采尔那样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我们是嫌他有时居然是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是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150周年忌辰日。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坛巨星,我校中文系、外文系于三月二十二、二十三日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报》编辑部以及华东师大、同济大学的西德专家海尔布隆和拉德迈尔及其它兄弟院校的学者和本校师生共150余人出席。研究歌德的著名专家董问樵教授和多年从事德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蒋孔阳教授分别作了《歌德与中德人民文化交  相似文献   

12.
姜飞  周立民 《21世纪》2007,(6):50-51
斯旺西文化教育历史悠久,著名的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城市里。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在1920年被英国皇家授权为大学,是著名的威尔士大学7所组成大学之一。威尔士大学是仅次于伦敦大学的英国第二所最大的联合性大学,其学位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A 关于寂寞书稿的第一个故事 在北京的西坝河,我贝到了戴大辉,一位普通的中央歌剧院歌唱演员。 在他的家里,端端正正放着一位老人的照片,和蔼而平静,是那位老人的目光。他,就是那些寂寞书稿的作者,戴大辉的父亲戴蕃豫。1989年1月1日,他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几十部书稿,足足两大木箱。 戴蕃豫先生,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佛教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大学、天津南开大学,曾参与编纂《佛教百科全  相似文献   

14.
陈樱  何新元 《老友》2009,(2):38-40
2008年暑期开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园内一片欢腾,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走进了这所高等学府。其中,一位八旬老人送一位女新生入学格外抢眼。这位女生叫孟晓琪,曾是一个保姆,而送她入学的老人则是她的雇主李凡斌老人。他使这位小保姆重返学堂,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如今又将她送进了大学校门,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诚圆了小保姆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5.
使用生命     
贾易 《老友》2009,(3):1-1
法国有一位老人名叫密特朗,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而上大学却是他多年的梦想。退休以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60岁开始重新学习。经过多年努力,这位老人80岁时上了大学,90岁时成了博士。在一篇文章中,老人深有感触地写道:"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不  相似文献   

16.
陈樱 《山西老年》2008,(11):26-27
2008年开学,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园内一片欢腾,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走进了这所神圣的高等学府。在众多新生之中,一位八旬老人送一位女新生入学格外抢眼。这位女生叫孟晓琪,曾是一名保姆,而送她入学的老人则是她的雇主李凡斌老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歌德在中国的接受史与歌德译介和研究的现状。详细地介绍了冯至对歌德研究的贡献;论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阐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强调,他的研究扩大了歌德研究的范围,增进了我国学术界对歌德的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交给读者以理解歌德的钥匙,使歌德在中国经历第二次普及。因此,如果把五四时代的歌德研究称之为“郭沫若阶段”,那么可以将解放以后的歌德研究称之为“冯至阶段”。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忽视精神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见物不见人的现状,冯至对歌德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人歌德一生有5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其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直到19世纪末,大多教歌德学家仍然把诗人歌德与自然研究家歌德割裂开来,对其自然研究活动和著述视若无睹.20世纪初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开辟了全新的歌德学视角,大大拓展了歌德研究的范围.当代学者在新的科学与文化语境中,再度关注歌德与自然的关系,多方发掘自然研究家歌德及其著作体现的思维方式.为历史悠久的歌德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恍惚的人》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2年6月一经发表,就立即轰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竞相评论;据报导,该小说仅头半年就发行150万册,1972年底又被评选为该年度的"十大畅销书"之首;不久,由著名电影演员主演的同名影片在全国放映.于是,小说中的语言"恍惚的人"、"老糊涂"成为流行词汇,在生活中广泛流传.小说以老人为题材,描述了日本一部分老人晚年的不幸生活,展示了小辈们对待老人所抱的各种不同态度,抨击了青年人中厌弃老人的不义行为,追究了日本政府对老人福利  相似文献   

20.
尼采将歌德看作自己超人的原型,尼采对歌德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尼采以酒神来形容歌德;从这个矛盾的评价可以看到,在尼采眼中,歌德过于偏向于日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