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上个世纪60年代,平田清明就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对传统马克思研究中缺失的若干概念范畴进行复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平田成功地看到了马克思所指认的市民社会积极层面的意义。他看到了马克思并没有如以往的国民经济学家般一味地批判私人所有,马克思对私人所有的否定主要集中在私人所有带来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层面上,而肯定了市民社会明确了自他之间、“个体”和“类”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私人所有使分工和交往成为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为否定之否定的未来社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定位及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娜 《东南学术》2004,(6):100-104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第一步,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中,市民社会被化约为"社会经济形态".从社会学学科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是个动态的概念和理念.当代,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概念的市民社会,不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已经大大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4)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广义上包括公共存在和公共意识两方面,其出场的历史语境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而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所探寻到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内蕴着公共性思想的"公共存在"则历史地超越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分裂,实现了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同时马克思立足于扬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公共意识"则逻辑地扬弃了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意识形态表征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彼此对立,消解了这一此消彼长的"意识形态幻象"。可以说,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在双重意义上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穆方平 《理论界》2010,(5):18-19
传统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这个观点至今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本文认为国内对于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并没有足够认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得以展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原则,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和初步发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功能与社会批判功能的对接,预示了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相似文献   

8.
1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的马克思经济学,在社会价值语境中,其伦理观的核心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便旗帜鲜明地张扬开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其主旨是理解社会,分析统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对社会做道德评判或开出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药方。在马克思看来,道德观或道德理想本身应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和反映。在"社会价值"的语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基于"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来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审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历史科学"。"资本批判"不仅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语境,而且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枢纽,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成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形态,即正是"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赋予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之所在。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每一时代的经济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影缩的市民社会”。历史的变迁并不能够抹煞古典经济学这个“影缩的市民社会”在当代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影缩的市民社会”通达“本真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哲学研究方法表明,在当下,无论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困境还是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这些理论难题大都可以在“影缩的市民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内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翻转。这种翻转是有得亦有失的。最为卓越的建树在于,在翻转中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建构了一套被称为唯物史观的崭新的历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此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和他本人的特殊理论诉求,马克思在这种翻转中难免会矫枉过正,致使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被消融于其他范畴,因而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将市民社会范畴重新纳入马克思思想体系,需要对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作重新阐述,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结构层次性和辩证逻辑的中介性的架构,使得市民社会范畴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过重新认识的正确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更深入和多元化的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原初问题,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并以此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时代的学术趋向和社会发展。在这个领域,张盾教授的新著《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作出了坚实的努力。首先,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解读总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问题意识。该书作者将马克思经典学说的"总问题"勘定为:如何在一种科学理论的意义上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地位的批判性理解(第十八章)。针对国内学界关于马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解释不同,笔者认为,在1843年前后,马克思经由了一个"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他借助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完成了这一转变.黑格尔与斯密之间具有继承关系,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以国民经济学为背景的经济学范畴,<法哲学>就相当于黑格尔的国民经济学.马克思之所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比黑格尔还黑格尔地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是因为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规定.马克思放弃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转而去研究国民经济学的真正契机是市民社会概念,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立场对于马克思完成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以及走向创立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局限在于,当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在总体上还笼罩于黑格尔的国家观之下,还没能摆脱黑格尔左派的国家批判和宗教批判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4.
以葛兰西、哈贝马斯、柯恩以及阿雷托为代表人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型。历史地辩证地对之加以研究有利于分析和促进了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创新,而且,其研究方法与关注的内容,对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建构及其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怀涛 《理论界》2008,(7):85-87
施密特立足于经济学的解读真正接近了马克思思想发生的真实历史语境,正确地阐述了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追求本真马克思的典范。但是由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缺失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纬度,从而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历史本质规律和矛盾的内在发展,导致对马克思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发生偏颇,尤其体现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认识上动摇在旧唯物主义本体论和主体统摄客体的主观主义之间。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著作中关涉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得失根源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马克思在重点针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并且通过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剖析,特别注意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多维度现代价值,特别在其对于科学处置社会与国家关系、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成为批判的对象是在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完成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历史分期来讲理应是现代性的话题,把后形而上学等同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就造成了一种历史错位;后现代同样也无法使自己真正构成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在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是其超越者,批判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后形而上学就更不是对马克思哲学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8.
何建津 《学术论坛》2006,47(3):32-3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日本学者柄古行人在其专著<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主张,应该以"马克思式的阅读"方法来读马克思,作者以此为中心探索并回答了读什么、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读马克思三个紧密不可分割的问题.毫无疑问,阐明"马克思式的阅读",必将为进一步探讨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创立其学说时期使用较多、在此后也并未放弃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理论界对这一概念存有误解而妨碍了对它的研究:或者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或者把它仅仅看作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思想,认为成熟期的马克思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取代了它。这两种看法都否认了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本文拟就此对之作一辨析,以阐明它所包含的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和经济基础概念的思想内容,进而揭示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应当说,市民社会概念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