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2.
文学中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与人类自我认识的主体意识的成熟程度和社会历史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程度紧密相联。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那里文学心理描写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学中心理描写艺术在欧洲文学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欧洲文学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众多以现实主义为宗旨的作家努力追求的创作目标。在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和作家主观认识的差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作为“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遵奉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的真实观,而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陈忠实更注重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去超越时代和政治局限,描写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历史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4.
文学豫军是一支不打旗帜的文学劲旅,它是在新文学运动中萌生、在历史新时期得到健康发展的。这支队伍文学精神的特征是:宏大的文学气度,自觉的选择意识,以及追求艺术独创性的探索精神。这支队伍为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对自身审美视角与表现方式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论王尔德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怪才之一。他是英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派文学过渡时期的转折性人物。虽然,他算不上是地地道道的现代派作家,但是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他的思想和创作已初露现代意识的端倪。本文旨在剖析其美学思想及创作中的现代意识,以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尔德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笔者认为,王尔德的反传统精神唤起了20世纪的反传统意识。他强调艺术的新、奇、美,在形式上打破陈规旧俗,另辟蹊径,这为现代派文学开辟了道路。在创作中王尔德精辟剖析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把艺术表现范围从外部物质世界扩展到内部精神世界,这为现代派文学打开了另一种视野。由于王尔德独具慧眼,看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所未曾意识到的艺术前景,因此,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弥新的话题。不管你承认与否,任何一个作家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任何一部作品都须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传播。只有作品中的作者创造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相吻合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文学与社会密不可分。艺术作品从创作心理看,是属于作家的,是他主观情志的实现,但从社会学角度看,作品又不纯粹是主观的产物,而是无数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一个作家的创作,无论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要打上时代、社会和文化的烙印,成为主观中融合着客观的多重因素的载体。作为一个有艺术良知的作家,都会自动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何其芳现象,探讨了文学丧失主体性的真正原因。认为在政治不放弃“关心”文学和塑造生活及灵魂的情况下,疏离政治便从本质上放弃了文学;而发展文学的唯一途径是作家“独立地介入政治”,即积极干预政治层面下的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9.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也传达着这位"土地与人的行吟诗人"非凡的艺术神思和民族情感.这与作家明确的族属身份和地域意识关系密切,更与作家在思想精神层面自觉服膺现代大师级人物鲁迅有关,除二萧之外,端木在文学道路上也深深受惠于鲁迅,在诸多的有关"东北"的书写中,建构并赋予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度和现代品格,同时以直指心灵的血泪书写,完成对鲁迅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创作中,读者经常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孤独意识。这些孤独意识,展现了其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特点。对两位作家的孤独意识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作家以及他们各自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港台文学这类特殊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切文学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民族地域之上。但真正优秀的文学又必然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超越时空是一切文学具有永久和普遍生命力之表现。钱钟书的《围城》即具有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这不朽艺术魅力的获得,在于作品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作者以超越意识为调控机制,选择透视国人文化心态的艺术视角,并把这种“透视”物化为艺术实体,使人在审美的艺术享受中引起思索、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2.
长篇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与繁荣,是时代的需要与作家群体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李自成》《康熙大帝》《清明上河》分别代表着长篇历史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牵涉到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表现方式与文化立场问题。《李自成》获得时代的厚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艺术积累与思想准备,一方面是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大历史与小历史及其互动问题成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真正代表新时期以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突破成就的不再是姚雪垠,而是凌力、唐浩明、二月河他们。他们因为思想解放而不断超越历史,使长篇历史小说的表现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表现。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有鹏的《清明上河》则意味着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再一次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风俗描写与历史文化生活再现为标志形成的文化生活的不断复原,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出民族文化自觉的成熟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研究的新路标魏崇新从个体创作过程看,文学是作家运用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外化为特定艺术形式的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从人类作为类存的群体意识以及文学对人类生活的反映看,文学是人类集体意识的结晶,是人性发展与人类...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权运动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在众多女性主义作家当中,凯瑟琳·安·波特是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位。在安·波特的短篇小说《偷窃》中,作者将主人公置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前提下,以一种自然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立场,这种立场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地位的最高追求。与此同时,安-波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本身所体现出的独特女性主义立场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这种女性主义的全新标识,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为我们分析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切人点。  相似文献   

15.
试论十七年文学女性意识的自我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文学的女性形象塑造.从表面上看,她们已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努力反拔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异常自我的女性形象.实质上,他们仍没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男性目光的观照之下,她们或成为完全泯灭了女性意识的“铁女人”,或成为赤裸裸的性符号,二者不约而同的成为作家们适应时代的某种表意策略,作家们在这种“表意”之中是以牺牲自己的艺术个性为代价的。在女性主义文学已成浩然之势的今天.回头去反顾“历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更是美学。一个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美学理想,积极体现自身的审美准则。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是受作家的世界观、文化和艺术修养所制约的,同时又要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定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强烈的时代召唤,将激起作家不断更新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神圣的责任感又会促使作家去努力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积极地创造出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力作。一个有为的作家决不会满足于自己初步形成的某种风格,而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相反地总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寻找创作中更高的美学层次,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的滋养,作为人文主义作家的莎士比亚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终于成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今海峡两岸童话创新现象之比较王泉根比较文学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对象所进行的超越地域、族别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研究,它要考察文学世界的精神关联,探讨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艺术气质等方面的事实联系。作为渊源于同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